绿化造氧的昆明速度 三年种下五百万棵树
“截至11月30日,2010年主城、呈贡新城新增绿地面积1484.22公顷,其中新增公园绿地426.61公顷,种植乔木1557579株,种植攀援植物2323628株。”当这样一组数字出现在昆明的媒体上时,昆明人已不觉得惊讶。因为最近几年,昆明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绿化造氧的“昆明速度”。 而在几年前,这一数字是惊人的。因为在2008年以前,昆明城区主干道上的树木全部加起来,也只有5.76万棵。 2010年前11个月昆明在主城和呈贡种下的树,已是2008年前城区主干道上树木总和的27倍之多。这还不包括昆明在很多乡镇及面山、五采区等地种下的树。 这一切,都源于昆明将绿化上升到了“生态环境的第一载体,城市的第一形象”的高度。 近年来,昆明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造林建绿高潮。按照绿化生态面积占总面积不少于80%、乔木占生态面积不少于80%、常绿树木占乔木面积不少于80%的要求。昆明加强了全市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的力度,在城郊大建森林公园,在城中大建公园绿地,做到公园森林化、森林公园化。全市人民树立了“增绿就是增氧、就是增富;栽树就是投资、就是生财”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全面“经营”城市绿色。 为营造绿色昆明,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参加工程奠基,市级领导都要带头植树种树,为昆明大地增加一抹绿色;为打造森林昆明,机关单位、企业社团、部队院校、街道乡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纷纷投身植树造林活动,“市民林”、“的士林”、“劳模林”、“巾帼林”、“记者林”交织出全民绿化的乐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前,昆明城区主干道原有树木5.76万棵,而到2008年10月,昆明主城和呈贡新城330平方公里范围内树木种植就突破了158万棵。 随着一棵棵树木入土生根,昆明还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植树新规:实行义务植树登记制度,对适龄公民不能履行法定植树义务的,将按规定收取义务植树以资代劳费。推行规范植树、文明植树,否则将被问责。鼓励单位、学校、企业和个人认养、认建、认购园林树木和绿地。建立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基金,向社会各界募捐建设资金。推行重点工程的绿化预算,确保所有重点工程都有绿化空间的预留和预算。实行绿化盲区盲点零申报制度。做到可以栽树的地方必须栽树,确保道路绿化的林荫化,形成“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荫”的公路绿化格局。推进生态停车场的改造步伐,要求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到2008年底,没有绿荫的停车场彻底从城区消失。 2008、2009两年,昆明市累计完成近350万株绿色树木种植,超过了过去20年全市种树的总量。2010年1至11月,昆明的主城、呈贡新城又新增绿地面积1484.22公顷,其中新增公园绿地426.61公顷。种植乔木1557579株,种植攀援植物2323628株。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昆明在城市中心及周边,形成了绿的海洋。而一片片面山风景林,则形成了环绕城市的森林氧吧。 3年500万棵树木,为昆明缔造了会呼吸的“城市之肺”,更多的昆明市民通过街头的树木,享受到了绿荫带来的好处。 为珍惜现有绿地,昆明市的园林保护受到空前重视:2008年,主城内所有绿地普查一遍,登记在册;252块绿地经市人大常委会表决,列入永久性保护名录;全市范围内的名木古树建档立案,挂牌管理;《城市绿线管理规定》从严执行,昙华寺、西华园、黑龙潭等公共园林场所划定了周边保护范围;“绿色图章”审批制度高悬昆明上空,修路建房没有配套绿地不予验收工程。 为拓展绿色空间,昆明市机关单位、企业社团、部队院校、街道乡村积极投身造绿运动,争做“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的活动,创建“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的评比在全市广泛开展,绿色家园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为构建绿色蓝图,昆明的绿化触角更延伸到了未来。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55个控制性详细规划均对规划绿地进行了规定,对道路、公路、铁路、河道两侧规定了绿线范围,预留了绿化空间。 全城造绿,实现了“百米见绿”的硬指标。 如今,在昆明街头,林荫广场、绿色廊道、休闲游园星罗棋布,市民出行5分钟,500米见绿。春城实至名归,城市面貌、投资环境和生态质量有很大改善,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