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渡码头搬迁至第一码头北侧 三大构想打造滨海城市看台
昨日刊发的《酝酿华丽转身 轮渡将成为厦门新地标》一文,在市民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文中记者对轮渡附近人流、车流拥挤状况的采访和调查,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如何解决目前轮渡附近的交通乱象,改善轮渡这个厦门重要门面的形象?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个宏大的构想正在酝酿实施当中,不仅要通过搬迁轮渡、公交枢纽站,解决目前鹭江道轮渡段的交通乱象,还要沿湖滨西路、鹭江道,建设一条滨海休闲步道,形成滨海带状公园,更通过步道系统把厦门岛西南的诸多景点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步行健身、休闲赏景的绝佳场所。老轮渡虽然可能取消过渡功能,不再是旅游集散地,但将被打造成“滨海城市看台”。 构想中5公里长的滨海休闲步道,从国际邮轮城“出发”,沿海岸线经过海湾公园,穿越西堤岸线,进入鹭江道西侧人行道,接海滨公园,直抵和平码头。 构想1 轮渡码头搬迁至第一码头北侧 福厦动车开通以来,赴鼓浪屿游玩的客流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轮渡的日人流量已经大大超出了预计。中秋、国庆长假,鼓浪屿每天迎来10万人次的游客。这让厦鼓轮渡不堪重负,更让鹭江道陷入交通拥堵的困境。有关部门预测,厦深高铁2011年建成通车后,赴鼓浪屿的游客可能翻番,那时,轮渡、鹭江道的节假日可能比现在更拥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市相关部门经过反复研究,制订出了搬迁轮渡码头和轮渡公交枢纽站的方案。考虑将轮渡码头搬迁至第一码头北侧地带,厦门岛去鼓浪屿、龙海和嵩屿的航线都将相应改变。 如果轮渡搬迁,厦鼓轮渡的航行里程将增加近1000米,海上航行时间将比过去延长近10分钟。这对鼓浪屿的居民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不便,但海上观景时间延长,对于前往鼓浪屿游玩的游客来说,却是一个好消息。新的轮渡码头将会增加趸船与泊位的数量,轮渡班次也会加密,以确保航行时间增加的情况下,旅客输送能力不会下降,还会有所提升。 构想2 公交枢纽站迁至第一码头 厦门市还要建设第一码头公交枢纽站,以替代目前的轮渡公交枢纽站。今后在轮渡附近始发的公交线路都将迁至第一码头枢纽站始发。位于鹭江道开元路口的轮渡公交站,今后将改变功能,不再作为枢纽站使用,而将作为经停站点。规划建设中的第一码头公交枢纽站位于BRT第一码头枢纽站与海湾公园之间,占地10000多平方米。枢纽站将配套建设渠化式的公交候车岛、人车分流设施,以及功能较为齐全的站务房。枢纽站将在候车岛上建设遮阳避雨的设施,并进行绿化建设,为乘客提供良好的候车环境。目前从轮渡公交枢纽站和海滨大厦站始发的30条公交线路,今后都将迁至第一码头公交枢纽站始发。位于鹭江道开元路口的轮渡公交站,未来将作为经停站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公交车进出站、掉头造成的鹭江道交通拥堵。目前,第一码头公交枢纽站已进入工程招投标阶段。 轮渡码头、公交枢纽站的搬迁,不仅可以改变两者目前场地局促、交通不便的状况,还可以与BRT实现“零距离”对接,方便市民换乘,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构想3 建5公里滨海休闲步道 轮渡码头、公交枢纽站搬迁只是第一步。接下去更大手笔的是景观建设。我市考虑在湖滨西路、鹭江道,沿海岸线建设一条长5公里的滨海休闲步道。休闲步道从国际邮轮城“出发”,沿海岸线经过海湾公园,穿越西堤岸线,进入鹭江道西侧人行道,接海滨公园,直抵和平码头。 这条步道建成后,老轮渡码头,将由目前的旅客集散地华丽转身为“滨海城市看台”。通过这条步道,厦门岛的白鹭洲公园、海湾公园、海滨公园、中山路,甚至鸿山公园、植物园、金榜公园都可以串联起来,这些景点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为一条巨大、瑰丽的景观带。 滨海休闲步道的规划建设,是要打造一座滨海带状公园。这对提高鼓浪屿景区旅游景观档次,改善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步道沿线要进行景观改造,步道西侧的空地,全部作为带状公园建设,改造、新建绿化带,设置园林小品以及相关配套设施。预计新增绿地面积可达五六万平方米。未来的鹭江道不再以交通功能为主,而是成为城市真正的窗口,是游客最向往、景观价值最高的场所之一。 目前,与鹭江道沿线拥挤不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距不远的西堤岸线由于规划建设的问题,一直乏人问津。今后,建在西堤的土头站、环卫码头和一些餐饮酒店都将考虑实施搬迁,为滨海休闲步道“让路”,岸线也要进行景观改造,让这条荒僻的岸线也热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