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大幅提升亦庄新城的环境品质,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附力
经过八个月的紧张建设,位于大兴新城、亦庄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北京南海子公园一期正式开门迎客。公园碧波荡漾、芳草萋萋,与位于北五环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遥相呼应,成为贯穿北京南北中轴线上的另一颗生态明珠。
南海子公园建设,对深入挖掘大兴的历史文化,有效改善北京南部地区生态环境和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亦庄新城的环境品质,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附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彻底改变城乡结合部地区面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和谐新区提供了强大动力。
南海子,曾是北京城南最大的湿地,位于今天大兴的亦庄、旧宫、瀛海、西红门地区,每到秋季,晴云碧树,果红叶黄,别有一番特色,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命名“南囿秋风”。历史上,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苑囿,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著名的南郊农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首都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农副产品。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京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海子地区逐渐成为人口聚集、环境恶化、社会管理形势严峻,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城乡结合部。
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北京南海子公园建设。南海子公园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落实城南行动计划,推进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整个工程坚持专家领衔、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实施园林设计、景观绿化、文化展示、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生态南城的宏图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作为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第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南海子公园位于大兴新城、亦庄新城和中心城区之间,规划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其中公园占地7.86平方公里,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公园建设遵循“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维护区域生态功能”的原则,利用南海子地区原有的皇家苑囿、麋鹿保护区、自然湿地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重点建设湿地景观、皇家文化、麋鹿保护、生态休闲等功能区,打造承载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平台,使之与北部奥运文化、中心城历史文化遥相呼应,丰富了首都北京的文化内涵。
公园一期包括南海子湿地修复、垃圾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排洪滞洪以及生态近自然郊野景观的恢复等内容,建成景观总面积达3700多亩。其中,完成拆迁60万平方米,实施土方工程500万立方米,处理垃圾800多万立方米,建设公园环路近10公里,形成水面450多亩,按照适地适树,既突出景观又易于成活的原则,栽植乔灌木20万株、地被植物150万平方米。
南海子公园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理念,对推动南城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人文:恢复历史风貌 传承历史文脉
南海子,位于北京永定门外10公里,总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为北京旧城区面积的3倍多。历史上,这一带方圆数十里地势低洼,泉源密布,明永乐年间“以禁城北有海子”(今积水潭),故别名南海子,是古代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皇家游猎场所,在荣辱兴衰的历史演变中,在游牧、围猎、阅武、农耕的发展与交融中,形成了南海子特有的皇家文化底蕴。
南海子地区宫室建筑的历史可以上溯至金代。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在南海子修建了数处行宫、庙宇。湖沼如镜,林木葱茏,鹿鸣双柳,虎啸鹰台,生机勃勃,曾有“四宫五海”之说,与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交相辉映。上世纪初,由于八国联军及军阀的侵略和破坏,曾经的宫阙陆续湮灭,南苑地区日趋萧条。迄今,四宫中唯团河行宫相对保存完好。此次南海子公园将重建新宫、旧宫、南宫这三座皇家苑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