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新城地标性建筑——西塔落成(资料图片)
城市规划专家首度披露新中轴鲜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新中轴抢先睇 规划历程
翻开世界城市发展史,巴黎和华盛顿是利用城市中轴线引导城市发展的典范。
去过法国巴黎的游客,大多数都是沿着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凯旋门这条完美的中轴线,开始他们浪漫的巴黎之旅。
从1993年开始规划,经过17年规划演变,广州新中轴线整体成形,破茧成蝶指日可待。它为什么选取这条走向,当年规划是什么形状,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其他城市的新中轴相比,广州的新中轴线有何不同?昨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专家,首度披露广州城市新中轴鲜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最初设想:新中轴是一条很直、比较窄的区域
“广州新中轴线不是一条独立的中轴线,而是结合珠江新城规划发展形成的”。城市设计策划所所长方浩介绍, 1993年,珠江新城第一版规划浮出水面,由于跟美国托马斯设计公司合作进行设计规划,方案借鉴了纽约的发展模式,有两大空间特色:一是建生态型珠江公园(珠江公园),与纽约中央公园相类似;二是规划一条新的城市中轴线。
“最初的设想是一条很直,也比较窄的中轴线,是CBD的‘硬核’(指在城市中心商务办公、高度集中的开敞空间),与天河体育中心、中信广场和广州火车东站相呼应,广州新中轴线的概念进入视野”。方浩回忆说:“当时规划的CBD第一高楼也不是现在的东塔、西塔,而是在靠近黄埔大道的一组超高层建筑,与天河北中信广场形成呼应关系。”
笔直OR收放? 新中轴“模样”确定宝瓶状
从1999年起,新中轴的具体城市设计工作步入正轨,规划部门先后组织数轮国际、国内咨询。当时的设计理念主要有两派:一种是美式的笔直轴线,另一种则是中国传统轴线特色的收放式轴线。2001年11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织了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城市设计国内咨询,确定了新中轴线的基本形态构思:宝瓶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