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景观 查看内容

历经风雨险情重重 明城墙最高段迎来百年大修

2008-12-8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50| 评论: 0

摘要:   前不久,南京市文物部门公布了明城墙最新一次测量结果,琵琶湖至太平门段是现存明城墙中最高的一段,最高处有26米,这段城墙的维修也是今年文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昨天,记者征得文物部门允许后登上城头走了一遭, ...

  前不久,南京市文物部门公布了明城墙最新一次测量结果,琵琶湖至太平门段是现存明城墙中最高的一段,最高处有26米,这段城墙的维修也是今年文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昨天,记者征得文物部门允许后登上城头走了一遭,一睹这段鲜为人知城墙的风采。

  危险 近百年未修险情重重

  刚刚清除完杂树的城墙,外侧高内侧低,恰似一条巨龙在紫金山脚下游走。但其破损状况也十分严重,记者走几步便可见一个塌陷的大洞,洞壁四周赫然露出犬牙交错的城砖。有一处甚至只有城墙边缘半米宽的部分没有塌下去,从上面经过,十分危险。

  顶部塌陷只是这段城墙的病情之一。负责此次修缮工作的南京城墙管理处处长葛维成向记者介绍,从中山门到太平门这段1800米长的城墙,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加之近百年来未进行过维修加固,因此部分主体损坏严重,不但有塌陷,还有鼓胀、裂缝、内外墙分离、脱落等多种险情,可以说明城墙上可能出现的险情,这里都有了。

  奇特 城墙中包着“吴王城”

  记者越往深处走,历史感越加浓重,许多残破的垛口将风化和历次战争的痕迹写在上面。一些老树硬是从巨大的城砖中挤出一条生路,甚至把城砖裹挟着提到半空中。
 
  在一处坍塌的断面上,一条约60厘米宽的夹档赫然出现在城墙中心位置。记者发现,这条夹档上窄下宽,直到达城墙底部,顶部距城墙顶部约2米,探头窥视,深不见尽头。记者注意到,两壁城砖砌得很平整,布满青苔,可见夹档不是城墙裂出来的。而夹档左右壁上的城墙砖形制不同,靠外侧的多有洪武七年的阳刻铭文,而内侧砖的铭文全是阴刻,字迹模糊,不辨年月。

  葛处长告诉记者,他们在清除树木时也注意到这个城墙里的夹档,它贯串了整段城墙,这就是南京明城墙特有的“墙中墙”现象。专家们猜测,这可能是朱元璋做吴王时先修了内侧的城墙,称帝后觉得不够高大坚固,于是在洪武七年左右,在小城墙的外部又加修一道更高的城墙,并将原先的城墙包在里面。当年修造墙中墙时,特地留下这个上窄下宽的夹档,使得内外城墙相抵,更加坚固。这种设计足见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神秘 曾国藩手书破城碑重现身

  这段1800米长的城墙是挡在南京市区和紫金山之间的一道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因此南京明清以来的历次战争没有不在此留下痕迹的。其中以太平天国一役最为惨烈,当年的遗迹至今保存完好。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向记者介绍,固若金汤的天京城就是从这里开始崩溃的。1864年,清军合围南京,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采用挖地道和大炮轰的方法炸塌龙脖子段城墙,攻入南京城。而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同样也是从这里保护幼天王杀出重围。后来南京局势稳定,曾国藩来此处视察,十分感慨,修复城墙后亲自写了一篇纪念此事的文章,并刻成近2米高的一块碑嵌在内侧城墙上。这次修城前,文物部门调查时发现此碑依然嵌在墙上。
 
  杨新华表示,这段记载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城墙也是目前南京明城墙中原生态最好的一段。文物部门在修缮时,将最大限度地保持它的原生态和神秘感,尽量不露现代修复的痕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