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成29处“防灾公园”
延伸专题: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 历史上的大地震回顾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目前北京市29处公园、绿地已具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可起降直升机 记者日前探访了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的宣武区万寿公园。只见公园的发电站房顶上擎着大块的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一套太阳能独立供电设备,紧急情况下可保持独立供电3天左右。 公园西南侧的茶室广场和后山舞场是预留的应急棚宿区。大树的间距足够搭起十人帐篷,宽敞的广场很适宜空气流通和人群疏散。 公园内两处古币型的大理石花坛实际上是应急饮水台。 保障应急交通的停机坪设在园内中央,平时作为绿地景观,当灾难发生时,可作为直升机紧急起降平台。 此外,公园内还建立了语音、数据、图像三网合一的通讯系统,以及应急简易厕所、紧急医疗救助室、应急物资储备室等基础设施。 绿地兼具避难功能 同时,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绿地也是天然的防护屏障,能有效减轻爆炸、燃烧产生的破坏、冲击,从而成为灾民紧急避难场所。在一些灾难如战争中,城市绿地还可以起到提供掩体、隐藏目标等作用。 总面积达495万平方米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现有可利用作为避难场所用地的总规模为5312.5公顷,其中八个城区内公园共有140余处,市、区级大型体育场13处,还有学校操场等。按照北京市目标,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开发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保证居民在10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防灾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