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城市意象盲目国际化是中国人的城市梦魇
“现在有一种情绪,认为21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我不赞成,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大。我最讨厌豪言壮语,我认为这种姿态容易误导民众。”中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曾对有些盲目自大的国人发出如此的告诫。 可悲的是,如今这种自大情结再次得到验证。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感慨,全国200多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就有183个曾经提出过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而这个数据在1996年时还只是86个城市,短短的十余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多,上涨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 笔者想告诫那些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决策者们首先看看自己的城市:大量新的钢筋混泥土森林在我们的城市中涌现;街道在一夜间变成了“一线天”;大量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建筑,在我们的欲望和高科技“爆破”技术面前纷纷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居民的生活环境每况愈下;城市交通经常处于半瘫痪状态……,所有的这些都不禁让市民们焦虑地问道:“我们的城市到底怎么了?”而这难道就是我们需要的国际化大都市吗? 威尼斯是世人公认的国际都市,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市民为此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在尊重原始自然条件基础上发展了1000多年,威尼思人并未在强大的现代经济诱惑面前迷失方向,而是保留了自己的风格。为了维系这样的遵从,威尼斯人不惜诀别现代化的便捷,城市里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即便是品种繁多的旅游工艺品,也都是用古老的手工操作。因此,威尼斯才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特质。 所以,国际化大都市不仅由经济指标来体现,更多地还应该体现在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感、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城市,即使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也注定会受到世人的轻视。因为这个城市的未来仍然是个未知数。 我们的国际化很多时候都是带有科幻色彩的国际化,更多的是急功近利心态的“大爆发”。但尺我们能多一点对自然和历史的尊崇及执着的守候,那么历史留存给我们的珍贵资源也不会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灰飞烟灭。 当年吴晗与梁思成在探讨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不要拆除北京城门、牌坊时,吴晗说道:“您是老保守,将来北京城到处建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可言。”可悲的是,今天我们已经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但已无法弥补由此带来的后果。 面对今天这么多城市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我们又该做怎样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