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危改与古都风貌保护并重
随着北京危旧房改造逐渐向城市中心区推进,古都风貌保护与危改并重发展的问题突显出来。同时,随着国家土地供应政策调整、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完成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出台,旧城整体保护的认识逐渐确立,旧城内危改项目进度放缓,成片危改项目数量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因地制宜,多种方式探索旧城改造新模式,各区积极开展了以院落微循环改造、街巷胡同环境整治、文保区试点为代表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旧城保护、整治工作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院落微循环改造 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区平房院落和简易楼进行了调查,建立了平房区基础数据库,确定了以“微循环”方式实施平房院落修缮改造工作思路并启动试点,为旧城保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院落微循环改造”的基本思路是以群众强烈要求改造的破旧院为切入点,街道办事处组织,全体申请,制定个案,集体联签。基本原则是居民自愿、政府协调、街道组织、社会参与;改造范围是区内平房院落、简易楼;改造对象主要是直管公房承租户。私房主只要愿意参加,可按照私房补偿相关政策给予安置。对单位自管房,只要全体住户愿意参加,经产权单位同意,也可向所在街道办事处和实施单位提出申请。 在实施微循环改造过程中,要达到两个100%,即该院落居民要100%同意提出改造申请,还要100%同意安置方案。两项居民均同意后,就可和实施单位签约,正式开始居民搬迁。居民腾房后“搬而不拆”。首先要征求专家意见,确定院落房屋的维修方式,然后按照保护规划确定功能和建筑类型。 政府组织拔危楼 北京市西城区结合本区实际,把产权人组织拔危楼作为排险解危工作的重点。西城区直管公房中共有247栋简易楼、94栋木结构中式楼,均已超过使用年限,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尽快解决危楼居民的居住安全问题,西城区本着以人为本、对民负责、为民办实事的精神,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居民居住简易楼的安全隐患,将居民从危险房屋中解脱出来,切实保障居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2005年,西城区在反复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本着“旧中选破、破中选危、危中选险”的原则,正式启动了“拔危楼工程”,具体由西城区建委牵头、房地中心组织实施,全部工程由政府投资、政府组织、政府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街巷胡同整治与文保区试点 结合2008奥运会环境整治工作,北京市各区积极开展街巷、胡同整治工作,对重点街巷、胡同中的地上物、交通设施、地下管线、沿街墙面、宅院大门等实施保护、整治,拆除违法建设,恢复街巷传统风貌和建筑格局,保护原有商业业态和居民结构,提升了环境质量。 2003年,北京市政府划定了前门、大栅栏等6片文保区项目,积极探索适合于历史文化保护区改造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方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政府主导,小规模、渐进式、多样化、微循环的有机更新方式基本形成。 宣武区大栅栏试点改造,积极探索旧城保护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区政府授权委托的国有全资公司统一负责地区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制订等各项前期工作,具体地块由与社会投资中标人组成合资公司共同实施。 记者从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获悉,2001年至今,该市累计拆除危房350多万平方米,动迁居民28多万户,新开工面积3000多万平方米,竣工240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1300多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