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重庆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重庆武隆喀斯特

2007-8-1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66| 评论: 0

摘要:   重庆武隆 喀斯特 是“中国南方 喀斯特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切型峡谷的代表,它不仅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而且还是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他孕 ...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切型峡谷的代表,它不仅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而且还是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他孕育出的三个独立喀斯特系统——芙蓉洞洞穴系统、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和后坪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系统,均是在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以来地壳大幅抬升的机制下发育形成的各异的喀斯特系统,具有喀斯特特征的世界性意义。

天下第一洞——重庆芙蓉洞
  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4千米处的芙蓉江畔,发现于1993年5月。经中国与澳大利亚有关溶洞科研机构两次实地勘测,评价为:“世界奇观,一级洞穴景点”,“一座地下艺术宫殿和洞穴科学博物馆”。
  芙蓉洞主洞长2700米,总面积3.7万平方米,其中“辉煌大厅”面积1.1万平方米,最为壮观。洞内钟乳石类型几乎包括世界各类洞穴近30余个种类的沉积特征。其中有宽15米、高21米的石瀑和石幕,光洁如玉的棕桐状石笋,粲然如繁星的卷曲石和石花等,其数量之多、形态之美、质地之洁、分布之广,为国内罕见。净水盆池中的红珊瑚和犬牙状的方解石结晶更是珍贵无比。大量的次生化学沉积形态,构成目不暇接的各种景观数十处。
  洞中主要景点有金銮宝殿、雷峰宝塔、玉柱擎天、玉林琼花、海底龙宫、巨幕飞瀑、石田珍珠、生殖神柱、珊瑚瑶池等。洞体规模宏大,洞内次生物理—化学沉积物多样而丰富,洞穴的各种溶蚀形态,壮观的崩塌堆积,目不暇接的钟乳石类,现阶段不同处境的洞内池塘,石钟乳的坠落及其破坏现象等等无不记录着它的沧桑历史演进过程,我国的著名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评价说“从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方面看,芙蓉洞堪称是‘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

天生三桥
  天生三桥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城东南20千米处,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三座喀斯特天生桥,分布在同一峡谷的1.5公里的范围内,桥间又是天坑,这在世界上可能是别无二例。天龙桥发育有两个穿洞,南穿洞为迷魂洞,北穿洞为现在的天生桥通道,其形状酷似人工桥梁;青龙桥因雨后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夕照成彩虹,似青龙直上而得名;黑龙桥因其拱洞幽深黑暗似有一条青龙蜿蜒于洞而名。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3座天生桥总高度、桥拱高度和桥面厚度这三个天生桥最重要的指标皆居世界第一位,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

后坪天坑
  后坪天坑位于重庆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三峡腹地的武隆后坪乡境内,属武陵山系,距武隆县城88公里,约2小时车程,距芙蓉洞风景区60公里。后坪天坑景区有举世罕见的5大天坑群,均藏于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其口径和深度都在300米左右,呈圆桶状,附近还有1.5万亩成片的原始森林,以及3万亩左右的石林、水库等,总面积15万平方米,曾吸引中、英、美等国洞穴科考队来此考察,极具科考和旅游价值。
  后坪冲蚀天坑,发育于奥陶系石灰岩中,由地表沟溪、落水洞竖井、天坑、化石洞穴、地下河和泉水组成,是一个包含从非喀斯特区到喀斯特区、从地表到地下,从上游而下游,从补给到排泄以至冲蚀天坑不同发展阶段的完整喀斯特系统,目前发现的这一类型天坑在国内外尚处于“独一无二”。
  后坪天坑最典型的为箐口天坑,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坑口呈椭圆形,最大和最小深度分别为295.3米、195.3米,自坑口视之,绝壁陡直,天坑深不可测,奇险无比。自坑底仰视,四周绝壁直指天穹,引颈仰视,坐井观天,白云悠悠,天空湛蓝,给人以超然物外、远离尘器的感觉,目前该自然景观还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发。

  三个自然景观可称作“中国南方喀斯特三绝”,它们是在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以来地壳大面积抬升和相应的河谷深切基本条件下发育的,以洞穴系统、天生桥及峡谷系统和喀斯特天坑系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记录和表现出地球发展这一阶段地壳抬升的特性。芙蓉洞系统的洞穴通道,说明地壳抬升运动由直升转换为震荡上升性质;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洞穴通道说明整个喀斯特系统是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形成的。喀斯特孕育出的三个自然景观,不仅演示着正在进行的地球内外引力地质作用,而且蕴藏着不同地质条件下喀斯特发育、演化的秘密,甚至是解读长江三峡形成机理的一把钥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