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
摘要: 【实施日期】2005/01/0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内蒙古草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畜牧业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发展自治区 畜牧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护祖国北部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 为了加强对草 ...
【实施日期】2005/01/0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内蒙古草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畜牧业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发展自治区 畜牧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护祖国北部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 为了加强对草原的管理、保护、利用和建设,充分发挥草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促进自治区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增强各族人民的团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的实 际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区境内的一切草原,包括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城 市郊区和林区的草场以及草场上的野生植物、野生动物资源和水面。 第三条 加强对草原的管理、保护、利用和建设,是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 责。 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对所辖区内的一切草场资源,要全面进行勘测,制订总体规划 ,严格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以保障草原的生态平衡和 永续利用。 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各族人民经常进行保护草原、遵纪守法的教育。对于保护 草原确有重要贡献者要给予奖励;对于破坏草原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予以惩处。 第四条 保护草原是一切单位和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草 原的行为,每个公民都有权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五条 自治区境内的草原,属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一)凡是经过旗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拨给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草原,没有 开发利用的草原和其他不属于集体所有的草原,都属于全民所有。 (二)凡是农村、牧区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固定使用的草原,都属于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三)草原上的森林、矿藏、河流、自然保护区属于全民所有;小片林木、灌木、 芦苇、药材等野生植物和水面除经旗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划拨给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单 独经营的属于全民所有以外,均属拥有草原所有权的单位所有。 第六条 草原所有权确定之后,必须造册登记,属于集体所有的草原,要发给《草 原所有证》,属于全民所有的草原,要发给使用单位《草原使用证》。《草原所有证》 和《草原使用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印制,旗县人民政府颁发。 第七条 拥有草原所有权的单位可将草原划分承包给经营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落 实草原管理、保护、利用、建设的责任制,使其同牲畜的承包责任制相适应。 草原承包者,对所承包的草原有管理和利用的权利,也有保护和建设的责任。承包 双方要签定合同。对于因管理、保护不善而造成草原退化或植被破坏,又不积极改良和 恢复的,拥有草原所有权的单位可以停止其承包。 没有开发利用的属于全民所有的草原,由旗县人民政府统一管理。 第八条 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九条 禁止买卖和变相买卖草原,或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侵占草原。 第十条 草原的权属发生争议时,有关各方面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发展 生产和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协商,合理解决;达不成协议的,由各级人民政府进行调 解或仲裁。 (一)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和集体经济组织与旗县所属单位之间的争议,由旗县人民 政府进行调解或仲裁。 (二)旗县之间和旗县与盟市所属单位之间的争议,由盟公署、市人民政府进行调 解或仲裁。 (三)盟市之间和盟市与自治区所属单位之间的争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进行调解 或仲裁。 (四)本自治区与毗邻省、自治区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之间的争议,由自治 区人民政府出面协商,或报请国务院处理。 第十一条 草原权属争议经过裁决,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决定书后十五 天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超过规定期限没有起诉的,各 级人民政府的仲裁决定即发生法律效力,有关各方必须严格执行。当事人仍然拒不执行 的,可提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二条 在调解、裁决草原权属纠纷时,对于因界限不清而发生的争议,应按下 列原则处理: (一)本自治区与邻省、自治区之间的界线,以解放当时为准。 (二)区内旗县之间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界线,以合作化时为准。 (三)场(厂)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界线,以正式手续批准的建场(厂)规模和 界线为准。 (四)上述各项规定时间之后发生的争议,凡是经旗县以上人民政府重新划定或作 过裁决的,以划定或裁决的正式文件为准。 第十三条 在草原权属争议未解决前,有关各方都必须严格保持现状,维护安定团 结,搞好睦邻关系,不得以任何借口挑起事端,激化矛盾,不得在争议地区兴建永久性 建筑,不得破坏争议地区已经建成的生产设施。 第三章 草原的管理、保护、利用和建设 第十四条 拥有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单位,对所经营的草原,要进行资源调查, 制订利用和建设的具体规划,根据资源特点,合理配置畜种,发展畜牧业和工、副业生 产,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十五条 旗县人民政府对所辖区内的草原,必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年份,分别 规定适宜载畜量,并严格加以实行。 草原使用单位要定期对草场进行查场测草,根据实际产草量,确定每年牲畜的饲养 量和年末存栏量,实行以草定畜,做到畜草平衡。 草原管理部门对于因超载过牧而出现退化、沙化的草原,可责成使用单位采取轮歇 休闲、封滩育草,建设草库囵或补播牧草等措施,恢复植被。 第十六条 草原承包者对所承包的草原,必须按照统一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改良和建设。要积极种草植树,建设人工草场,不断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维护草原的 生态平衡,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 草原建设的成果,谁建设归谁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草原使用权转移时 ,接收单位或个人对已有的建设成果要给予合理补偿。 第十七条 国家建设需要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要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 民政府参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 遇到大的自然灾害需要在旗县或盟市之间调剂使用草原,或集体经济组 织之间借用草原的,要本着团结互助,自愿互利的原则,由有关各方协商,签订合同, 明确规定范围和期限,报上一级草原管理机关批准。 第十九条 严禁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对于已经开垦的草原,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都要坚决封闭,并由开垦单位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一)开垦后出现沙化、风蚀和水土流失的。 (二)在草原权属发生争议的地区强行开垦的。 (三)未经拥有草原所有权的单位同意越界开垦的。 (四)旗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准退耕还牧还林的。 第二十条 在草原上进行捕猎活动,必须按照国家和本自治区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 法律、法规严加控制。禁止在草原上捕猎和收购鹰、雕、猫头鹰、百灵鸟、沙狐、狐狸 鼬科动物等鼠类和害虫的天敌。 第二十一条 到草原上采集野生植物,必须取得草原使用单位的同意,经旗县草原 管理机关批准,在指定区域内进行。旗县人民政府要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状况,规定年度 计划收购量,严禁乱挖滥采,超量收购破坏资源和植被。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对区内珍贵的、特有的或稀有的动物、植物 资源,划定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内,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禁止进行砍伐、 采集、捕猎和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十三条 防止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草原。对已经造成的污染,排污单位 必须遵守国家和本自治区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积极进行治理,并对受害单位赔 偿损失。 第二十四条 对草原上的主要公路,交通部门必须明确划定,设立标志,负责养护 。随意碾压出来的便道,要加以封闭,机动车辆不准离开固定线路行驶,不听劝阻者, 草原管理部门对驾驶人员可处以罚款。 第二十五条 商业、供销部门大批集中和长途赶运牲畜,必须按当地草原管理机关 指定的地点和路线进行。 第二十六条 在草原上进行地质勘探、打井、开矿、采石、取沙、挖药材等造成的 坑槽,动土单位和个人必须负责填平。违者根据情节处以罚款。 第二十七条 草原防火,人人有责。在草原防火期内,各级人民政府对草原上一切 可能引起火灾的活动,必须采取安全措施,严加管理,一旦发生火情,要迅速组织力量 扑灭。对违反防火规定,造成草原火灾的肇事者,必须追究责任。 第二十八条 凡是因借场放牧、采集野生植物,进行地质勘探、工程建设、打井、 开矿、采石、取沙、长途赶运牲畜等活动,影响或破坏草原植被者,要缴纳草原养护费。 草原养护费由旗县草原管理机关统一收取和管理,除提取少量手续费外,都要退给 拥有草原所有权的单位,用于草原建设。具体收费办法和提取比例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另 作规定。 第四章 草原管理机关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由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各级人民政府可在畜牧(或 农牧)部门之内设置专门的草原管理机关,负责管理所辖区域内的草原。 第三十条 草原管理机关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本条例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二)组织草场资源勘测,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草原利用和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出各 类草场的适宜载畜量。 (三)对草原使用单位和承包者管理、保护、利用、建设草原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监 督。 (四)协助同级人民政府划定草原边界、调解和仲裁草原权属争议。 (五)办理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造册登记事项,受同级人民政府委托发放《草原 所有证》和《草原使用证》。 (六)组织调剂,借用草原。 (七)办理国家建设征用草原的具体事项。 (八)办理奖惩事项。 (九)处理有关破坏草原的案件。 (十)收取并管理草原养护费。 (十一)办理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机关交办的有关草原管理事项。 第三十一条 旗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需要,在重点苏木(乡)设置草原监理所, 在一般苏木(乡)委派草原监理员。草原监理员必须统一着装,并佩带执勤标志和证件 ,在旗县草原管理机关领导下,负责检查、监督实施本条例的具体工作。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二条 对执行本条例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由 各级人民政府或草原管理机关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 (一)在草原的管理、保护、利用、建设工作上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模范执行本条例,同各种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斗争,有显著功绩的。 (三)在组织或参加扑灭草原火灾中有显著贡献的。 (四)在草原科学研究、资源调查和技术推广等上有显著成绩的。 第三十三条 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草原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给予批评 、警告;情节严重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草原管理机关对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者,分别 处以罚款,收回草原使用权,赔偿经济损失,没收非法所得财物;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一)买卖或变相买卖草原的。 (二)侵犯拥有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管理、保护、利用、建设草原的 合法权益的。 (三)非法占用草原或擅自开垦草原的。 (四)超载放牧造成草原严重退化,经草原管理机关指出后仍不采取恢复措施的。 (五)违反规定滥砍、滥挖、滥搂、滥采,破坏草原资源和植被,捕猎益鸟益兽的。 (六)超过规定标准排放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草原,不积极治理的。 (七)破坏草原建设成果,造成损失的。 (八)在解决草原权属纠纷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挑起事端,造成损失的。 (九)不按本条例规定缴纳费用或赔偿损失的。 (十)无正当理由而不履行合同,不执行协议造成损失的。 (十一)挪用或贪污草原建设专项经费的。 (十二)谩骂草原监理人员或以暴力手段妨碍草原监理人员执行任务的。 (十三)违反草原防火规定,造成草原火灾的。 (十四)其他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的实施细则,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各旗县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本条例的具体办法,并报自治 区人民政府备案。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