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人们关注最多的恐怕就是南方的洪灾了,一觉醒来,打开电脑就看到一条条令人震惊的新闻——“重庆遭受115年来最大洪水”、“山东济南遭受特大暴雨袭击22人死亡”等,一时间,“抗洪救灾”再次成为这个夏天的主要任务。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令人惊鄂的数字:截止7月22日,安徽省直接经济损失104亿元,截止7月20日,重庆市直接经济损失达27.03亿元,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湖北省直接经济损失达38.19亿元……,这一串串数据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索。 从《泰坦尼克》到《海神号》,从《魔法公主》到《后天》,那些优秀、有责任感的导演用生动逼真的画面向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另外一面——“恐怖”和“凶残”,那一幕幕悲惨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可悲的是,这种场面竟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重现——印度洋海啸、菲律宾泥石流和新奥尔良飓风等,经历过这些的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大自然的“魔力”,在这些自然灾难来临之际,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人类自己的渺小和无奈。 如果将我们的人类史比喻为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那么我们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只不过是这张画卷的冲冲过客而已,然而我们这一段也许是最悲凉的部分,因为我们在逐渐失去大自然神灵的佑护。 沉重的反思——“偶然”中的“必然” 灾难过后,人们自然会进行习惯性的反思——反思城市建设的不合理,反思预警系统的不及时,更加反思我们的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反思气候变暖这个不挣的事实,可是面对这些,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拥有2175600平方公里土地的格陵兰岛,是全世界最大的岛屿,素以冰雪王国著称,85%的地面覆盖着道道冰川与厚重的冰山。随着全球气温变暖,日益增高的气温波及格陵兰温室效应似乎并不都是坏事,气温升高使得格陵兰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增加,数百年来头一遭人们可以在这里饲养牲口,耕田种地。 然而,10年来格陵兰的冰川至少下降了100米。科学家预测,格陵兰岛的冰川将在500—1000年间消融。中国的上海、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英国的伦敦、泰国的曼谷以及美国的纽约等城市都将低于海平面,而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这几个“濒危”的城市最近“率先”做出了表率:纽约市计划用10年时间新种百万棵树,用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泰国总理他信则在曼谷鼓励人们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段,能够自觉关闭公共场所的部分灯具,目的是为了节能;而英国伦敦的科学家们则一直在用科学技术努力寻找着延续这个城市历史的办法,因此,他们利用风能发电、利用潮汐发电,利用着所有“可持续”的办法,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真正的改变环境、改变城市,更是改变着他们自己的命运。 也许我们中国的发展时间还太短、太年轻,我们仍在大肆挥霍着大自然的恩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将自己推向另一个“深渊”。去年,总部位于纽约的国际环境研究机构“铁匠研究所”公布了2006年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山西临汾榜上有名,这只是众多中国城市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就在一个月前,北京市汽车拥有量达到300万,不知将会给这个“拥挤”的城市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有等待时间的检验。 有关专家预测[1],在未来100年内气候继续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很可能持续上升,包括台风和飓风在内的热带气旋可能更强,降水分布更加不均,这使中国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我们对此应该有足够充分的心理准备! 路在何方? 4000年前,面对凶猛的洪水,大禹采用了引流、疏导的方式来化解,而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疏导,还需要更多人思想觉悟的觉醒,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经济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生态支撑的经济则是脆弱、没有生命力的。2006年10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特恩发表了一份关于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报告,在报告中,特恩强调气候变化将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萎缩20%。 在英语中,生态(ecology)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是“家”的意思,生态是一个城市的“本底”,我们应该保护好它。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里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请慎重对待我们的大自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