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央大街——亮丽多彩的建筑艺术长廊

2007-6-2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30| 评论: 0

摘要:   哈尔滨是一座多姿多彩的城市,由于经历过西风洋雨的洗礼,城中到处可见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誉。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更是鳞次栉比,在这里漫步,如同身处欧洲城市,可以领 ...
  哈尔滨是一座多姿多彩的城市,由于经历过西风洋雨的洗礼,城中到处可见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誉。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更是鳞次栉比,在这里漫步,如同身处欧洲城市,可以领略异国的风情。这是一道亮丽多彩的建筑艺术长廊,它是哈尔滨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的缩影,是哈尔滨的一张最富有魅力的城市名片。
  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宽21米,号称“亚洲第一街”,是一条喧闹的商业街、繁华的金融街,也是一条建筑艺术街。大街两侧的洋行商铺、饭店旅馆、舞厅影院、餐馆酒吧,近百座欧式、仿欧式建筑,穹窿突起,拱券耸立,凝固的音乐一章连一章,一曲接一曲,连绵不断,跌宕起伏,有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17世纪初的巴洛克式,18世纪的折衷主义,还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囊括了欧洲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浓缩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起初称为“中国大街”。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的欧式建筑却很多,商铺也多为外国人经营。当时,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和进行城市建设,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的古河道中开出一条土道。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国大街铺上了方形石,一下子显得华贵起来。据说当时每块小方石价值1美元,这条大街因此也被称为“黄金铺成的路”。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为“中央大街”。当时中央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印度的麻袋,还有各国干鲜果品,应有尽有,好像天天都在举办国际商品博览会似的。1996年6月,哈尔滨市对中央大街进行整治,把它建成了一条集休闲、浏览、购物为一体的步行街,让这条百年老街再现昔日风貌。
  中央大街见证了哈尔滨的岁月沧桑,记录了哈尔滨的历史变迁。大街上的马迭尔旅馆、秋林公司等许多商号在整个远东地区都负有盛名。马迭尔旅馆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路易十四式的建筑,始建于1906年。马迭尔宾馆旁的“马车与车夫”青铜雕塑,老车夫脸上刻着岁月的留痕,马则低着头缓缓前行,不紧不慢,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
  放眼中央大街,只见如潮的游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黄皮肤黑眼珠的,有高鼻子蓝眼睛的,也有在黑色脸膛中露出雪白牙齿的。人们漫步在方石路上,一边观赏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一边品味魅力无穷的雕塑,人人脸上荡漾着甜美的微笑,洋溢着满足的神情。
  逛过了中央大街,可以到大街东边的圣索菲亚教堂游览。这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西伯利亚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木质结构,规模较小,随着东正教徒的增加,1923年9月索菲亚教堂在现址重建,1932年11月竣工。教堂全高53.3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教堂外观富丽堂皇,典雅脱俗,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洋葱头式的主穹顶前后左右各有一个帐篷,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在文化大革命中,这座教堂遭到了残暴的洗劫,建筑主体伤痕累累,七座乐钟全部遗失,六处十字架都被拉倒,教堂面目全非,人去楼空。后来教堂周围又建起商用住宅大楼,将教堂包围在里面,不见天日。1997年5月,哈尔滨人进行精心整治修缮,恢复了历史原貌,把它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展出许多历史图片。教堂周围开辟了休闲广场,总面积7000平方米,地面以花岗岩为主,广场南北两侧设有块状绿地,广场的树木花卉、休憩座椅以及四周的围栏都按欧式风格设计建造,与教堂相互协调,融为一体,更显出这里浓郁的欧陆风情。
  一个深秋的夜晚,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我在中央大街这道建筑艺术长廊来回走了两趟,观赏着,回味着。因为我舍不得离开它,要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带走。(文:许初鸣)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