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布达拉宫欲建“替身”
摘要: 游客超载为文物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游客超载,给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西藏、甘肃等地的负责人相继透露,将在布达拉宫、敦煌等名胜区修建微缩的“景观 ...
游客超载为文物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游客超载,给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西藏、甘肃等地的负责人相继透露,将在布达拉宫、敦煌等名胜区修建微缩的“景观翻版”,以缓解客流。 通过对西藏、甘肃有关负责人的采访,发现两地欲建的“景观翻版”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初衷都是为了缓解原景点的客流,为文物减压;比如两地的“景观翻版”中都将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等等。但是,“假景观”能否真正起到缓解客流的作用,从而化解文物保护与游客超载之间的矛盾呢? 今年开建“小布达拉宫”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拉萨市委书记秦宜智 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拉萨市委书记秦宜智表示,为缓解布达拉宫人流过多的问题,拉萨将建立“微缩布达拉宫”,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展示出现有的布达拉宫的模样。 ■一票难求已经日益明显 秦宜智介绍说,目前,布达拉宫一票难求的情况已经日益明显。正常情况下,布达拉宫一天的容纳量一般在1400人左右,但是在旅游旺季,有的时候一天参观的人数达到了6000多人。古老的布达拉宫现在已经不堪重负。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肖传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青藏铁路通车后,到拉萨的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仅去年一年西藏就接待了180万游客。现有的参观者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布达拉宫的接待能力,过多游客的涌入也给布达拉宫的文物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游客剧增对文物保护带来挑战 据介绍,从2000年开始,去布达拉宫的游客就越来越多,给文物保护工作造成很大压力。从2003年5月1日开始,布达拉宫开始以控票的方式限制游客流量。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游客量更是大幅度增加。 为了缓解布达拉宫的压力,最大程度地保护文物,去年布达拉宫管理处一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保护布达拉宫,一方面把每天进入布达拉宫的人数控制在2300人,每20分钟放100人。同时建议每位游客在宫内至多停留一个小时。 但即便这样,布达拉宫的文物同样遭受着不小的压力。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本月初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也表示,“青藏铁路开通以后,乘火车进藏的游客数量剧增,给文物保护和开放管理都带来新的挑战。及时抢救保护西藏重要的文化遗产,使之能够永续传承,已是刻不容缓。” ■考虑建设一个“微缩布达拉宫” 如何解决游客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有人曾提出用提高票价的方式来减少客流。对此,拉萨市委书记秦宜智表示,政府不会再考虑通过提高票价的方式来缓解人流。“如果我们总是一味限制人数,对远道而来的游客又不公平。” 秦宜智透露,拉萨市相关部门正考虑建设一个“微缩布达拉宫”,通过声光电等形式,还原现有的布达拉宫内的面貌,让游客可以看到一个活灵活现、如同真实一般的布达拉宫。 对于这一计划,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肖传江补充说,“微缩布达拉宫”其实是一个珍宝馆。届时会把布达拉宫中的一部分文物搬进去,让游客通过参观珍宝馆,领略布达拉宫的风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流布达拉宫游客的目的。 拉萨市委书记秦宜智表示,“这个建筑的名字现在还没考虑好。关于投资规模、建设的具体情况等,目前也正在做有关的规划。但可以确定的是,投资的资金肯定远远低于现有的布达拉宫。同时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开工。” 但“微缩布达拉宫”能否真正起到缓解人流的作用?秦宜智表示,这其实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至少能起到一种补充作用”。 计划投资两亿仿建莫高窟 无独有偶,3月13日,即记者采访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秦宜智的第二天,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也透露,为了减少莫高窟的人流,甘肃省将在敦煌莫高窟附近投资建造小型模拟敦煌莫高窟,该工程投资两个亿。陆浩同时表示,该工程已经获得国家文物局的肯定。 ■欲建一座模仿莫高窟的游客中心 3月13日上午,前来参加两会的甘肃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记者就敦煌文物的保护问题进行提问时,甘肃省省委书记陆浩表示,敦煌保存着大量的文物瑰宝,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附近的环境恶化是历史形成的,目前主要表现为风沙和缺水。另外,敦煌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游客的不断增多,也让敦煌的文物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陆浩表示,为了减少莫高窟的人流,缓解文物保护的压力。甘肃省决定在敦煌另建一座模仿莫高窟的游客中心,使用声光电的效果吸引部分游客。该计划投资2个亿,目前已经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 ■游客成为壁画褪色、起甲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敦煌莫高窟初步评估的日最高承载游客为2000人,但近年来,莫高窟旅游旺季的游客超过了每日5000人。 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通过观测发现,敦煌文物遭遇的压力除了风沙、雨水、虫害等因素外,超载的游客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有关专家表示,游客的不文明触摸、呼出的气体以及客流引起的洞窟内湿度、温度的变化,已经成为造成莫高窟壁画褪色、起甲、酥碱、空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为解决游客超载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从2000年起,敦煌研究院就对前来参观的游客实行窟内分流,将开放的50个洞窟划分为8条参观路线。但几年的实践表明,洞窟内线路分流并不能完全杜绝旅游高峰期时游客的蜂拥而入。 此后的2003年,当地又启动了游客参观预约制,想从源头对游客实行干预和分流。但莫高窟仍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