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 怎样建立这张个性“名片”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开始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自此,一座座题材、质地、表现力各异的雕塑出现在了当时北京和上海等试点城市的标志性地带。城市雕塑艺术从策划到落实,至今已 ...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开始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自此,一座座题材、质地、表现力各异的雕塑出现在了当时北京和上海等试点城市的标志性地带。城市雕塑艺术从策划到落实,至今已有20余载,“城市空间要有文化可看”的理念正以实际行动在推广中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渗入到城市百姓心中,成为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与此同时,追求高品质的环境模式也是每一位城雕工作者应有的愿望,就让我们随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谢林馆长一起,翻开一页新环境时代的艺术篇章。 探索一套 “系统” 1992年上海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的设立,真正拉开了雕塑艺术走进城市的帷幕。有具体办公地点,并将之纳入编制,每年享有一定的财政拨款,这在当时的中国也尚属首例。作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的谢林馆长对此十分感慨——用雕塑缀饰生活空间的梦想终于有望得以实现了。 但是谢馆长回忆:“办公室成立初期并没有完善的管理和科学的策划运作体系,也没有以供参评的标准来制约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各项行为,来预防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所以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填充式’的不合理布局时有发生。”为了达到环境、空间和雕塑的和谐呼应,从而体现出雕塑本身的观赏价值,探索的脚步在14年来从未停歇过,《上海城市雕塑管理办法》的出台,隶属市规划局的雕塑与景观管理处的组建,更是从雕塑的管理、设计、审查、保养等各个方面入手,制定出一套运作规范,操作性强、集科学与美观于一体的完整系统。时至今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苦心经营下,已有1000多座雕塑作品入驻到城市的大街小巷,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其中以《电话亭少女》为代表的雕塑群格外出彩、令人眼前一亮。 创建一座 “平台”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孕育诞生,源于一个对城雕目标数量的设定和一个寻求新发展模式的设想。”当谈到城雕中心的创建目的时,谢馆长这样说道。为了在2010年世博到来之前,使分布于申城大大小小的城市雕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5000座(原预计2020年左右完成),旧有的操作途径已无法在质和量上同时达到这样的标准,经过多方讨论,搭建一个国际化的艺术交流平台无疑比原本的雕塑征集方式更为便捷与高效,是及其必要的。谢馆长将之细分成四大板块:“城雕中心应该是一个具有展示、教育、储藏和交易职能的国际优秀城雕作品和艺术团队互通有无的集中点,并能在收获优秀作品的同时集思广益,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个性鲜活的街头艺术景象。”他也表示,希望能从这些作品中找出真正能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一两张雕塑“名片”。 营造一番 “互动” 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市民大众的参与可谓是城市雕塑创作和延续的动力之源。为了使雕塑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的关注,影响城市的视觉,成为城市的眼睛,谢馆长认为,市民应尽可能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方案给有关部门,形成政府与民间的有机互动;当然也可以通过城雕中心了解到更多有关城市雕塑的背景和感兴趣的信息。另外,从2007年起到2010年之间的每一年,都会举行一场以“迎接世博”为主题的国际雕塑年度展,谢馆长透露,一系列由市民参与的“世博雕塑”投票和主题选择活动正在策划中,届时会向社会各方征集创意和想法,说不定在明日上海的城市雕塑中,就会融入你的一份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