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五局四公司哈齐客专项目安全工作的一面旗帜
简介:他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更没有夸夸其谈的陋习,而他却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有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有默默奉献的高尚品德。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是中铁 ...
他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更没有夸夸其谈的陋习,而他却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有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有默默奉献的高尚品德。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是中铁十五局集团四公司哈齐客专项目部桥涵二队共产党员孟凡平同志。他党龄近30年,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把青春和汗水都抛洒在祖国的铁路建设上。认识他的人都知道,孟师傅年龄50出头,见人笑嘻嘻,说话和蔼,待人友善。对待工作踏实、认真、能吃苦,而且工作责任心特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孟凡平先后参加了南疆铁路、南昆铁路、渝怀铁路、洛湛铁路、洛张铁路技改工程等铁路建设项目。他参加工作30多年如一日,多次变换工作岗位,一直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工作出色,表现突出,事迹先进,在部队立过功、受过奖,改工后多次被分公司、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授予 “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09年10月份上场哈齐客专项目,他所在队承担跨化工厂特大桥3公里多的桥桩基、承台、墩身施工,约2公里在站内施工。哈齐铁路客运专线左靠滨洲铁路,右邻让杜公路,天空有架设的高压线、电缆线,地下有埋设的8家光、电缆,形似天罗地网,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安全管理责任重大,让谁担当此重任?队领导经充分酝酿,慎重决策,唯一合适的人选就是让孟凡平同志担任队安全员。 临近铁路既有线施工,按照规定动土前要挖探沟,探明地下埋设物。2010年4月份,临建工程完成后,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队领导安排开始挖探沟。孟凡平同志向队技术主管请教,了解管段结构物设计情况,并绘制简易平面布置图,便于现场监控。另一方面,他积极主动和项目部安质部、产权单位取得联系,现场确认地下光、电缆埋设走向。开始挖探沟后,他建议队领导先把临近铁路的警戒线埋设好,有利于人工、机械作业掌握。他担任安全员一直坚持“三工制度”:工前交待安全注意事项,工中检查安全隐患,工后小结安全情况。不管吹风下雨,还是盛夏酷暑,他每天都在施工现场来回穿梭,发现问题紧盯不放,直至整改到位才离去。尤其在挖纵向探沟时,他再三交待各工班长,一定要安排安全意识强、干活细心的人,慢刨轻铲防止伤及电缆。在他的精心呵护和严格监控下,他们队没有出现挖断电缆事件。2010年5月底,钻机陆续进场,开始桩基施工,高峰期钻机、吊车、装载机、挖机多达16台,他严格执行“一机一防护”的安全规定,安排安全防护人员定人、定机、定责。白天他在施工现场来回穿梭,检查安全隐患。重要工序、危险地段他紧盯不放,时常连饭都顾不得回队吃,有时让工友捎饭来工地吃。夜间还时常到工地巡查,防止安全防护员脱离。日复一日,他脸也晒黑了,人也明显的消瘦了,给人一种憔悴、疲惫的感觉,队领导和工友们多次劝他休息,他说:安全是天大的事,我不放心啊!也有人不了解地问他:老孟你50多岁的人快退休了,玩命的干到底图啥?他面带笑意地回答:谁叫咱是共产党员呢!2010 年9月份,由于他精心耕耘,严防死守,三次避免人工和机械挖断电缆,项目部通报表彰他,并奖励1000元,号召安全员、防护员学习他对待工作的高度负责精神,以他为榜样,确保施工安全。年底他被项目部授予“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 今年3月份,进入站场施工,从3号~19号桩全在让胡路西站内,中铁二十三局在站内进行房建施工;车站工作人员接送列车、检修列车、工务人员养道整道进出站场;再加上站场埋设进出调度室的光、电缆密密麻麻;3家单位人交叉作业,可想而知,安全工作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严格执行项目部制定的安全包保责任状和安全保障措施,经常和车站安检室、产权单位联系,不厌其烦地向施工人员交待安全注意事项和光、电缆走向,不停地在站内走来跑去,胶鞋都穿烂了2 双。他在安排防护人员岗位时,因人而宜,根据培训考试成绩和工作责任心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重点地段、关键时刻他亲自把关。发现有事故苗头或安全隐患,他一反常态,铁面无私,吹胡子瞪眼发火训人,可谓铁腕抓安全。6月26日,站场17个承台、墩身全部顺利完成,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得此喜讯后,人们惊讶,个个伸出大拇指夸奖孟凡平。笔者也曾询问过孟凡平:你有什么绝招,保证了站场施工安全?他不好意思地笑答:一靠多想、多说、多看、多动手;二靠大家的共同努力。6月初,他被项目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近日项目部又下发“关于孟凡平安全先进事迹的表彰通报”,奖励1000元,树为样板,号召全员向他学习。 是金子放到哪都会闪闪发光。孟凡平就像金子一样,无论在哪个项目、在任何岗位,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业绩展示爱岗敬业精神,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对人生、对企业和岗位的热爱。(信息来源:中华铁道网)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