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警精品酒店设计 政府“古迹活化”项目
面对历史保护建筑的新生问题,香港政府有一个“古迹活化”的项目。更早之前,有位于湾仔庄士敦道的和昌大押(旧时的当铺),被香港市政局斥资修复。这栋始建于1888年、四楼一体的广州骑楼式建筑新生之后一时成为香港潮流生活的热门之选。去年底,另一片始建于1881年的老建筑群,也续上“老建筑活出新姿态”的潮流标杆,这就是曾经叫做“香港水警总部”,最近重装开幕香港水警精品酒店设计。 香港水警精品酒店(HullettHouse )在功能的分布上也显得相当多元,由大量古树笼罩的这处古迹,位于山地面向天星码头的独特地势,令其在尖沙咀广东道显得气宇非凡。除了5家不同类型的餐厅,还有一间有10个房间的小型精品酒店,以及一家纪念品商店。由Aqua餐饮集团整体操刀改建,在保留历史建筑本身韵味的同时,用充满怀旧气息的材料,为整个空间带来穿越时空感的现代生活体验。 全天候开放的TheParlour 餐厅前身为前哨站,改建后三个房间依然凸显了旧日的英伦风味:theHarbour room和thePavilion room 用巨幅壁画,渲染出100 年前的香港旧景;而酒吧theDragon bar 用了一整面华丽天幕将人置身于有点魔幻色彩的空间里,但这天幕实际上应该是为那些探目四望的手工雕龙而设计的背景,这个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喻意了九龙地区名字的由来,加上整个 香港水警精品酒店视野最好的阳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二楼北面的St.George 餐厅,这家做finedinning的欧陆餐馆,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是颇为严谨的调子。房间保留了原先那些高耸的拱形天花、木制横梁,黑色调打底,金黄色点亮视线,低垂的水晶吊灯为整个房间的贵气增加了浪漫的因素。餐厅由米其林一星名厨、PierreGagnaire的得意门生Philippe Orrico 亲自主理,提供现代欧陆美食。St. George 楼下的隆涛院,从入口处的中国宫灯,几乎就可以猜测出其中餐厅的主题,一路穿过L形的廊道,仿佛是去往四合院厢房的路程,缨红的中国灯笼,也的确令整个餐厅成为HullettHouse最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部分。月亮门、镂花门窗,与中式明清家具的搭配,很自然地营造出高级中餐的氛围。而装饰细节里的artdeco 元素,又让这个从百年建筑里长出来的新芽,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当年的风貌。隆涛院提供地道的香港菜及点心,而行政总厨岑永安及点心师傅麦志炳还在餐厅里重新呈现许多传统经典菜式或失传罕见的美食,颇为特别。 隆涛院旁边的单体建筑,以前是水警总部的马厩所在,被重新改造后的马厩,变成了一家扒房餐厅TheStablesGrill—也许是太有特色的建筑,所以连餐厅的名字还继续用了“Stables”保留昔日情怀。这家扒房与The Parlour餐厅同样属于轻松休闲的氛围,但在环境上却更具有复古的气息,从一楼保留的那扇120年前的大门,到房间地板所用的旧材,墙壁镶嵌的是来自一艘50年历史的古船木板,筒灯的外壳来自法国三十年代运送羊毛货柜火车的皮革配件,而椅子则是1950年代丹麦设计大师的Ilmari Tapiovaara 的Pirkka复制品。最特别的细节在于,来自传统香港菜市场专用的鲜红“鸡蛋灯”,让整个充满复古味的餐厅立刻变得摩登起来,这红色像是不经意的点缀,却恰到好处地实现了“马厩”旧而不废的新貌。 香港水警精品酒店设计还保留了当年过境海员及警察的聚脚热Mariners’Rest,这间传统英式酒吧现在继续为来到HullettHouse 的人提供啤酒。而当年水警所设的监仓(临时监狱),正好在Mariners’Rest 的隔壁,整修之后两处连通,好奇的人可以在酒酣耳热之余一探新鲜。 关键词:水警精品酒店设计 香港酒店改造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