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结构 查看内容

国家大剧院—带你走进艺术殿堂

2012-11-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80| 评论: 0

摘要: “走,去国家大剧院看演出。”如今,近距离欣赏高雅艺术已成为许多人闲暇时光的首选。曾经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不再遥不可及,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亲身聆听到世界文化艺术的碰撞。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 ...

“走,去国家大剧院看演出。”如今,近距离欣赏高雅艺术已成为许多人闲暇时光的首选。曾经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不再遥不可及,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亲身聆听到世界文化艺术的碰撞。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今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将迎来自己的5岁生日。仅仅5年,如今的国家大剧院已不仅仅是北京重要的地标之一,更是全中国最重要、最高端的高雅艺术演出场所和全世界高雅艺术领域最重要的殿堂之一。


飞速发展业绩骄人
近5年来,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坚持“国家意识”和“创新意识”,取得了一系列骄人业绩,一组数字足以证明。截止到2012年9月,国家大剧院共接待14万名艺术家,798.8万名观众。在演出经营上,组织商业演出3701场,年平均上座率达到81%。
在剧目制作上共制作包括歌剧、京剧、话剧、舞剧等表演形式的剧目28部,其中原创10部。在艺术普及教育上,共举办公益性演出2614场,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2327场,接受艺术普及教育观众达231万人次。在中外艺术交流上,接待国外演出院团307个,国外艺术家近4万人次,与175个国外教育机构、110个驻华使馆建立交流关系,与英皇、肯尼迪艺术中心等13家国际著名艺术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殿堂经营上,共接待参观观众312.6万人次,举办表演艺术主题展161个,公共空间演出2232场。在演出衍生产品开发上,音像店、纪念品店、咖啡厅、西餐厅等商店经营,制作专题片100部。
5年来,国家大剧院共接待了14万艺术家,798.8万观众,这个数字足以令国人骄傲与自豪。


顶级大师汇聚殿堂
近5年来,国家大剧院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气场”,它云集了世界顶级的演出团队,小泽征尔、海丁克、郑明勋、克劳迪奥·阿巴多、于魁智、谭盾、戴玉强、郎朗、王羽佳等都在这块舞台上谢幕再三……这些世界艺坛上响亮的名字让大剧院从一座辉煌的建筑蜕变为国际高雅艺术殿堂,成为世界艺术版图上的新亮点。
从国家大剧院开幕那天起,就迎来了世界著名的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的歌剧和芭蕾舞的演出,其中,由世界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指挥的歌剧《伊戈尔王》和基洛夫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海盗》和《珠宝》,都堪称世界舞台的经典之作,也展现了歌剧与芭蕾的魅力。
很多世界知名艺术家都把到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作为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古典音乐为例,世界最著名的交响乐团几乎都来过国家大剧院,世界著名指挥大师阿巴多、马泽尔、西蒙·拉特等都多次到大剧院执棒,世界顶级的演奏大师也纷纷到国家大剧院献技。
据悉,大剧院明后年的重要演出排期早已经排完,足以见得国家大剧院的魅力所在。


吸引大众走近艺术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国家大剧院能在短短5年中取得以上成绩,除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文化部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之外,准确的功能定位、科学的运作模式、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很强的运营管理能力,是国家大剧院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票价将很多艺术爱好者挡在了门外,怎样让高雅艺术走近民众?首当其冲的是票价问题。大剧院在开业伊始就提出“为尽可能广的人群,提供尽可能优的服务。”在高质低价的思路下,2009年,500元以下的中低档票由上年的七成上升到八成,而300元以下的低档票也从四成上升到五成。
大剧院的品牌传播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让所有人有三个认识:大剧院天天有节目,大剧院都是好节目,大剧院的节目不是最便宜的,但是物有所值。大剧院的宗旨是坚决不赠票,哪怕一张票只有5元钱,也要卖票,让观众真正去感受艺术的魅力,拉近人们与高雅艺术的距离,培养高雅艺术的文化消费习惯,提高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让更多人走进艺术殿堂。


坚持公益艺术普及
坚持做高雅艺术普及教育的引领者,也是国家大剧院日益深入人心,赢得广大观众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近5年来,大剧院共举办公益性演出2614场,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2327场,接受艺术普及教育观众达231万人次。
目前,国家大剧院已经形成全年系统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框架,“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一批品牌栏目日益成熟。还常年在广播台、电视台、移动电视系统设立宣传高雅艺术的栏目,邀请社会名流做讲座,分享艺术魅力。据了解,大剧院每年投入在艺术普及推广和传播上的专项费用高达5000万元。很多世界著名艺术家在国家大剧院与普通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接触,指导他们的艺术实践。参与大剧院艺术普及工作的主讲人近200位,其中有祖宾·梅塔、多赫纳伊、严良堃、郎朗这样的艺术家,也有李岚清、郝维亚、陈立等知名人士。他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和民众一起交流,增进了人们对高雅艺术的了解。
2011年底,国家大剧院推出了“古典音乐频道”,在确保内容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同时,为普通老百姓实现了网络音频欣赏的高保真音效。目前,古典音乐频道音频比国内多数网站音频高出2至3倍。今年7月,“大剧院·古典”移动客户端被苹果公司纳入到应用商店首页推荐,短短一个多月下载量已近10万。


原创剧目铸就品牌
国家大剧院不仅仅是一方舞台,要成为一流的剧院,树立自己的品牌,必须有自己的保留剧目。每年大剧院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自己的原创剧目,内容涵盖歌剧、京剧、话剧等领域。
如今,大剧院以节目为主营产品,坚持呈现高品质的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精品,每年的演出经营收入达到3个亿,并通过多元发展形成了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经营业态,超出了一般剧院单一场地出租的功能,赢得了持续发展空间。
正因为有了这样正确的定位,国家大剧院成功实施了演出经营、自制剧目和驻院院团三步走。5年来,国家大剧院推出了一批世界知名院团和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同时,大剧院注重自身的艺术生产和创作,《卡门》《茶花女》《托斯卡》《假面舞会》等一批新制作的西洋歌剧经典达到现阶段国际一流水准,《图兰朵》《赤壁》《西施》《简·爱》《赵氏孤儿》等剧目也在韩国、匈牙利、香港等地演出备受好评。其中一批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原创剧目在艺术品质和市场检验中都获得不俗成绩。大型京剧《赤壁》迄今为止已经上演7轮次49场,平均上座率在90%以上。话剧《王府井》上演以来,场场爆满,首轮演出即收回全部成本。
对于制作原创剧目,院长陈平的思路是,“大剧院不是一个简单物理概念上的剧场,而是一个有着活跃的艺术创作和制作能力的艺术机构。剧场经营的是场地,获得的是场租,后者经营的是节目,收获的是属于自己的原创艺术品牌。”


“三大战略”创造辉煌
品牌战略促发展。经过5年的运营,体现大剧院功能定位和经营方向的六大品牌特征不断凸显:大体量,高品位、高水准的高雅艺术节目;充满活力的艺术生产机构;中外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面向人民群众的颇具特色高水平艺术普及教育平台;世界最先进、最宏伟、规模最大的艺术殿堂;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全球化战略争一流。国家大剧院坚持全球化战略,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积极学习借鉴国际优秀剧院管理经验和演出运作模式。据统计,大剧院先后派出100多批工作人员到英国皇家歌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悉尼歌剧院学习、交流,并积极推动对外艺术交流,接待国外演出院团、国外艺术家,与国际著名艺术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国际优秀的表演艺术资源,积极融入国际表演艺术领域。
人才战略事业兴。根据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功能定位与组织架构,国家大剧院积极实施科学有力的人才战略。大剧院通过国际化人才招聘、多层次、多样化的干部人才队伍培训,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艺术素养、较强工作能力、顽强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多兵种”人才队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