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结构 查看内容

全国建筑减隔震产品50%以上来自昆明

2012-6-2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62| 评论: 0

摘要:   在中国地震多发区兴建的减隔震建筑中,50%以上的建筑隔震橡胶产品来自云南。   起步早、发展慢   云南是全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省份之一,全省129个县(市、区)均位于6度以上抗震设防区,其中8度 ...
  在中国地震多发区兴建的减隔震建筑中,50%以上的建筑隔震橡胶产品来自云南。


  起步早、发展慢

  云南是全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省份之一,全省129个县(市、区)均位于6度以上抗震设防区,其中8度以上抗震设防区有59个。仅2011年,云南就发生了盈江“3·10”地震、腾冲“6·20”地震和“8·09”地震,大量房屋倒塌受损,城乡建设抗震设防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也正因为如此,云南省政府部门较早意识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在上世纪90年代就综合各专业单位的骨干力量,成立课题小组,致力研究在建筑上使用的减隔震产品。

  “但由于当时受到市场、资金、技术、政策等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一产品并未得到大力推广,产业化之路颇为艰巨。”云南震安减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震安科技)副总经理廖云昆用“起步早、发展慢”来形容云南建筑减隔震行业的成长历程。

  这一困境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得以改善,随着减隔震建筑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得以重新认识。震安科技于2010年在官渡工业园区新建产业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力求把这一利国利民的朝阳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震安科技已经完成了一期土建工程,一个月产量将近1000套左右,并正在进行中式技术改造,预计今年产量将近2万套。

  隔震高层建筑进行地震试验

  廖云昆介绍,目前在全球使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是日本,云南有近20年的研究和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最早开发应用该技术的省份之一,但专业化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凤毛麟角。

  “技术是一大难题。”他解释,汶川地震后国内一些企业就敏锐地发现了商机,纷纷投资这一行业,但最终因技术难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隔震产品的厂家极少,能够提供从设计咨询、产品到后期监测成套技术服务的企业只有震安科技。“技术恰恰是震安科技的一大优势。”

  廖云昆的底气来源于震安科技的研发团队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减隔震成套技术,而且运用震安科技隔震产品的云南昆明广福郡新办公大楼经过了实体实验效果良好。今年5月,云南省设计院与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对广福郡新办公大楼开展实体地震动力试验,传统的抗震实验通常在实验室或设计的模型上进行,这是国内首次把实验搬到实体高层隔震建筑上进行。

  “大楼安装了24个隔震橡胶支座,当日实验模拟地震为5级,现场感受时楼内并没有明显晃动,隔震垫在‘地震波’作用下发生轻微扭曲,支撑柱有规律地缓慢平动,房屋受到的地震力仅为不隔震的1/4到1/8,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他表示,科技人员10多天来进行了上百次的地震试验,震安科技提供的产品经历了考验。

  在震安科技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隔震橡胶支座模型,圆圆的外形让人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个普通的轮胎。产品主要由橡胶和钢板叠层构成,较好了兼顾了柔韧及强度问题,使用时安装在建筑物的底部,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产业化发展还需政策支持

  凭借技术优势,震安科技迅速在行业内发展壮大,不仅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橡胶隔震支座成品的检测设备,还为国内最高的单体隔震建筑提供了橡胶隔震支座,在东川建成9度设防区最高隔震建筑等多项行业纪录。

  截至2011年底,震安科技已经同新西兰皇家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云南省设计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参与隔减震项目约150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目,主持设计隔减震项目120项(1000多栋),在国内各种技术研讨会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虽然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廖云昆坦言市场推广还有一定难度,“全国地震多发带的均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整个产品的认识还不到位,行业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植。”

  可喜的是,云南自2008年就将减隔震技术列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加快推进减隔震技术发展与应用。目前云南隔震建筑已建近1000幢,面积约占全国一半左右,是全国推广应用项目最多、技术应用最成熟的省份。

  廖云昆表示,震安科技的设想是在现有技术储备的基础上,赶超国际的水平,成为国际一流的集减隔震技术咨询,减隔震结构分析设计,减隔震产品研发生产,减隔震产品检测、安装、更换等成套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