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调查发现:农村能源结构日趋“高碳化”
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轻型木结构建筑 四川北川擂鼓镇敬老院的轻型木结构建筑 四川地震灾区大坪村在震后建起的木结构农宅 西藏扎果乡扎果村60岁村民格桑家在自家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用牛粪作燃料
昨日(3月26日)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农村住宅用能已经与城市建筑用能相当,农村能源结构日趋“高碳化”,不仅加剧了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也加重了农民的能源消费负担。 在“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了“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住宅节能”论坛。 据论坛公布的《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2》显示,建筑的运行能耗大约是全社会商品用能的三分之一,并且是节能潜力最大的用能领域。其中,农村建筑用能近年来大幅增长,传统的生物质能源正迅速被燃煤、燃气等商品能源所替代。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介绍,2006-2007年间,在农业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清华大学组织了大规模农村能源环境综合调研,共派出148支调研队伍,近700余名师生,先后赴24个省、市(自治区)的150个县级行政区进行调研,并对农村建筑用能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测试和专题研究。 江亿告诉记者,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农村住宅用商品能源(主要是燃煤、电力、燃气)总量已达到城镇建筑用商品能源的三分之一,而且正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同时,农村过去长期广泛使用的生物质能正在逐年减少。”江亿说,如果农宅的室内环境和用能模式都达到城市住宅标准,则农村住宅用能甚至有可能超过目前的城市建筑用能总量。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住宅年生活用能总量约3.2亿吨标煤。其中,商品能消耗量为煤炭1.9亿吨、液化石油气597万吨、电1324亿千瓦时;生物质消耗量为2.2亿吨(包括薪柴和秸秆)。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授杨旭东告诉记者,1980年,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使用比重高达84.3%,2002年下降到56.3%,目前这一比重更低。取而代之的是煤炭,电力和燃油。有78%的农民认为能源负担重,而随着煤炭、液化气价格上涨,农民能源负担越来越大。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博士单明告诉记者,由于农宅围护结构热性能整体偏差,如果农宅室内采暖目标温度与同一地区城镇建筑相同,则农宅冬季采暖热负荷是同一地区城镇建筑的2-3倍以上。 调查还发现,我国北方地区消耗的主要商品能为煤炭,南方地区消耗的主要商品能为电能。北方供暖以土暖气和火炕为主,土暖气的效率仅为40%,相当一部分农户反映冬季室内偏冷,尤其是西北地区;南方各省的低收入和高收入农户中都有较多的农户反映室内偏热。 调查还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现有煤炭和生物质利用方式落后,造成室内空气污染严重,极大威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应发展农村新能源体系,调整生活用能结构,控制用能总量增长速度,避免出现与‘城镇地区’或‘发达国家’接轨的情形。”江亿说。 他指出,问题不在于反对城镇化,而在于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并不适应当地实情。他举例说,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以及城镇房地产业发展对土地的渴求,不少地方开始“农村城镇化”,农民住进住宅小区,坐公交车去农田干活;家庭养殖业、手工业加工等依赖农副产品的生产活动也都“集中化”、“公司化”,居住方式的改变带来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全面改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介绍,目前大量的现代乡村建筑,基本上是在模仿城镇建筑基础之上、经过工匠的简化而形成的产物。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简单构造致使建筑热工性能很差,失去了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特点。在严寒的冬季和酷热的夏季,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很差。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必将大幅度增加采暖与空调能耗;缺乏地域风貌特色,不论南北东西,到处都是混凝土盒子。 从延安到汶川,从高原到盆地,刘加平以“为农民建生态民居”知名。他主张农民住宅应“就地取材、成本低廉、抗震安全,并延续民居的文化与历史传承”。“要‘拷贝’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城市居民建筑模式,可以想象,当8亿农民的居住水准达到现在城市的平均水平时,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怎样的压力。”刘加平说。 记者日前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中了解到,震后,绵阳、北川等地在加拿大木业协会等帮助下,就地取材,建设了一批轻型木结构建筑。在对节能及空调供热系统跟踪检测的结果显示,轻型木结构住宅实测采暖耗热量比砖混复合保温结构住宅节省41.99%,采暖季耗煤量节省45.40%。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2》认为,实现北方“无煤村”和南方“生态村”是未来农村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将对我国节能减排及城乡协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报告建议,国家应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财政补贴措施支持方向重点放在农村,将农村能源技术研究基地放在农村,以政府示范来引导技术的推广,形成使用新能源的时尚文化,同时培养大批农村建筑节能技术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