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努力创造奇迹 墨西哥高震级低伤亡
3月20日,墨西哥发生里氏7.8级地震(后修正为7.4级),截至22日,只有两名在地震中受伤的人士死亡,其中还包括一人是在地震中受到惊吓,导致心脏病突发身亡。 如此强震,如此小的伤亡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这样的奇迹并非只发生在墨西哥。2010年9月4日凌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遭遇7.1级强震,但没有致使人员死亡;2011年2月11日,智利中南部发生里氏6.8级地震,同样创造了“零死亡”奇迹。 检索这几次奇迹,你会发现奇迹背后还是人的努力。 【以史为鉴】 建筑质量高标准 在强震发生后,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说,相对高的抗震标准确保了大部分建筑在强烈地震中没有损坏,成千上万人由此受益。 实际上,墨西哥在历史上曾因地震出现极大的伤亡,1985年9月,墨西哥发生里氏8.1级地震,随后出现了里氏7.9级的余震,在那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中,首都墨西哥城市中心30%的建筑物化为废墟,全国共有近4万人死亡。那场惨痛的大灾难至今仍令墨西哥人心有余悸。过去的近30年中,墨西哥政府一直致力于为本国居民改善房屋质量。 鉴于在1985年地震中房屋倒塌比例较高,墨西哥修改了相关建筑规范,将墨西哥城易受地震影响区域房屋的抗震能力从地震前的里氏7.5级调整至里氏8.5级。政府还根据各区域地质的不同,对房屋的修建和维修作了不同规定,对于地质较松软地区,需要严格审查建筑许可,甚至直接规定使用何种建筑材料。 此外,政府还要求建在土质松软地基上的新建筑物之间必须留有一定空间,避免地震发生时房屋互相碰撞而倒塌。 【立法严惩】 杜绝豆腐渣工程 新西兰2010年地震发生后,专家分析,这次地震的“零死亡”奇迹主要归功于政府对建筑物的安全标准和抗震能力规定得非常严格,对“豆腐渣”工程等质量不合格的现象都有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据悉,依据新西兰《建筑法》,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 而与墨西哥一样,新西兰高标准的建筑物质量也是以史为鉴。1855年,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附近发生的里氏8级大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惠灵顿地区。为此,新西兰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工作。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是专门研究抗震建筑的机构,他们所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非常符合新西兰国情。在新西兰政府的大力提倡下,新西兰低层和多层住宅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大多采用了轻型木结构。 于是,在新西兰这样一个频发地震的国家每年平均要发生10次以上造成破坏的地震少死人,不死人已经成为常态。 提高建筑防震标准,已经是世界上一些地震易发国家的首选,比如美国、日本。1994年发生在洛杉矶北里奇的6.7级地震是一个不错的佐证,当时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仅为72人。美国的地震专家认为,洛杉矶死亡人数较少,是因为执行了更严格的建筑标准以及房屋翻新计划。 【训练有素】 教人们逃生之道 除去注重保证房屋质量之外,日常训练有素的地震演练及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也是保证墨西哥地震低损失的重要因素。同样,这些也是在1985年大地震之后,墨西哥政府所采取的防范地震措施之一。 1985年10月,在时任总统德·拉·马德里的协调下,墨西哥建筑、工程专家和各高校学者都被动员起来,着手建立公民保障体系,以便政府和民众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反应。 这一体系注重防患于未然,对地震来袭的情况做出极为细致的应急指导:要求孩子们参加学校组织的防震演习,学会判断家里的安全藏身处和主要的撤离通道,以及清理逃生通道和撤离的方法。应急训练还要求孩子们记住急救电话号码,父母为孩子留下标明家庭电话、孩子姓名和血型的卡片,以备不时之需。 他说,“民防部门需要告知、引导并教会民众在地震波到达前、袭来时、过去后三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注意哪些事项。(防范地震)最好的办法就是演习。”在此次7.4级强震发生后,通过电视屏幕,我们看见了墨西哥人面对地震平静有序地撤离,以及冷静客观面对灾情的态度,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体系的功效。 【专业预警】 警报传送很及时 除了日常防范之外,墨西哥政府还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岸设立了多个地震监测台,一旦监测到震级超过5.0级的地壳运动,监测站会迅速发出警报信号。通常情况下警报会先于地震波60秒到70秒抵达首都,这时已经开始着手疏散。当震级超过6.0级的时候,另一套预警装置会同步启动,这套系统主要负责向各大公共媒体发放地震警报,以便人们能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目前,这一机制已在墨西哥城的学校和一些大型商务楼里得到运用。 此次地震发生后,墨西哥城的居民在很快时间内撤离建筑,不能不说是预警系统的有效应用。 同为地震易发国家的日本,则研发了一套“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简称P波)先活动,接着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日本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在S波来临之前,人们可以得到几秒到几十秒的宝贵逃生时间。而且,利用这几秒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可通过自动装置,暂停煤气、电、水、核电站、化工厂等的运行,可有效避免次生灾害发生。 扩展阅读 这些国家 如此防震 希腊: 给未倒房子标颜色 希腊由国家出资,印制了多种防震、抗震和救灾手册。文字通俗易懂,并有大量插图,即使是不识字的老年人都可以看明白。手册内容包括,发生地震后如何保护自己,以及自救常识,直接具体、可操作性非常强。 地震后,希腊政府会立即进行房屋标识工作,尤其是公众去得多的场所,如医院、学校、银行、商场等。通常的做法是将地震后未倒的房屋分为三类,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标明。红色意味着危房,不能进入;黄色意味着房屋内可短暂停留,维修后可正常使用;绿色意味着安全。 英国: 房屋裂缝自行愈合 英国科学家在希腊的一处山坡上建造一种特殊的房屋,它能在地震中“自我愈合”。英国利兹市的“纳米制造业协会”目前是利用纳米聚合体粒子研发特殊墙体的带头人。研究这种特殊墙体的目的是,在压力(地震期间)的挤压下,纳米聚合粒子将流入裂缝中并变硬,形成固体材料。“纳米制造业协会”的最高行政长官特里·威尔金斯教授说:“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完成的项目非常令人激动,我们正设法在比以前更恶劣的环境下,更大规模地利用纳米粒子聚合体。” 日本: 技术先行有备无患 日本属于地震多发国家,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城市建设规划之时,日本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建设公路、铁路和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行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带”,不少城中绿地和街心公园的入口处都插着“地震避难所”的牌子。 为了防范地震的次生灾害,日本的煤气公司在居民住户的煤气表安装了防震仪表,发生烈度4度以上的地震时煤气管道会自动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