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结构 查看内容

筑牢地震中的生存支柱 日本注重依法保障建筑质量

2011-12-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61| 评论: 0

摘要: 近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出台了电梯的强制防震标准,以《建筑基准法》为基础,将电梯的防震对策纳入到建设企业的强制义务之中。 作为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为了将地震破坏降至最低,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 ...

近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出台了电梯的强制防震标准,以《建筑基准法》为基础,将电梯的防震对策纳入到建设企业的强制义务之中。

作为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为了将地震破坏降至最低,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通过不断完善标准、法规体系,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近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抗震工程研究所原所长王亚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揭开了日本建筑在地震中长立不倒的神秘面纱。

建筑基准法的根本性约束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据不完全统计,从1900年到2010年的110年中,日本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50次。日本早期的建筑法多是围绕防震抗震制定的,其代表是1920年颁布施行的《市街地建筑物法》,该法于1950年废止,改为现行的《建筑基准法》。

王亚勇介绍说,《建筑基准法》是日本建筑法规的基石,它全面规范了日本的建筑质量,其中不仅涉及建筑的抗震标准,还涉及施工方法和质量监管等内容。

《建筑基准法》分为7章105条,该法规定:建筑项目动工前,开发商必须向有关机构提交建筑物的基本指标报告、施工方法认定书及设计图等材料,获得指标和设计确认后才能动工。该法还对建筑物地基、结构、设备、用途等方面的标准下限做了详细规定。

王亚勇表示,《建筑基准法》的抗震标准根据地基强度及建筑构造而有所不同,其基本标准为能经受住300~400伽的地震加速度值。

《建筑基准法》根据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地震经验的总结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1974年,日本从欧美引进了木造框架组合墙壁构造法建筑技术,并在随后的《建筑基准法》修订中对这种施工方法给予了支持;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建筑基准法》再次修订,要求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且具有百年以上的建筑寿命。2000、2006年该法又经过两次修改。

严格的建筑师资格审核

为了规范建筑设计,配合《建筑基准法》的实施,日本还同时颁布了《建筑师法》。该法旨在规范建筑物的设计规模和种类,并对工程进行监督。该法规定,建筑师分为一级和二级和木工建筑师,建筑师除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及种类进行设计外,还具有工程监督的义务。

日本对于建筑师的资质审核非常严格、政府每年组织一次建筑师考试,报考者都需要有专业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考试科目分为设计知识和设计制图两类,只有设计知识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两个月后举行的设计制图考试,两项考试均合格后,方能取得建筑师资格。据统计,日本每年一级建筑师综合合格率只有10%左右。

2005年11月,千叶县建筑师伪造抗震强度构造计算书事件之后,日本国土交通省提交了《建筑师法》的修正案。修正案进一步严格了建筑设计标准和加大了对违规建筑师的处罚力度。并规定,从事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有义务接受3年一次的专业培训,不参加该培训的建筑师将受到暂停其资格等严厉处分。

王亚勇表示,抗震作为日本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只有获得一级建筑师资格的人才可以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一份普通的公寓楼,往往都需要两三百页的抗震报告加以论证。而这份抗震报告还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从抗震设计着手

日本建筑的抗震性能是其质量的直接体现。王亚勇介绍说,日本多数建筑采用钢结构和木结构。其中以高层办公楼为代表的钢结构建筑,主要采用隔震和耗能减震两种抗震技术。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底部安装一层弹性橡胶垫;耗能减震技术是指通过阻尼器发生作用,将地震产生的能量消耗在阻尼器里从而保护建筑本身。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可以在地震发生时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

为了确保住宅的质量,保障地震中居住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日本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商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其产品的责任制度。

日本确保住宅质量主要依据“瑕疵担保责任的特例”、“住宅完成保证制度”以及“住宅性能保证制度”三项措施。“瑕疵担保责任的特例”明确了开发商在住宅的建设质量和维修方面必须要承担的义务。规定住宅的开发商和建设方对新建住宅必须要承担最低10年的无偿修缮的义务。“住宅完成保证制度”通过住宅保证机构的介入保证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连贯性。“住宅性能保证制度”则是对住宅的售后服务进行了规范,规定开发商即使在交房后倒闭,业主照样能够享受10年的质量担保。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