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抗震防灾 查看内容

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问题

2008-5-28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39| 评论: 0

摘要:   “5·12”汶川7.8级地震中,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和中医医院倒塌的报道,尤其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聚源中学700余名师生被埋,中医医院近300名医护人员和病人被埋,累计有1000人被埋压。有鉴于此,需要更加重视医院和 ...
  “5·12”汶川7.8级地震中,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和中医医院倒塌的报道,尤其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聚源中学700余名师生被埋,中医医院近300名医护人员和病人被埋,累计有1000人被埋压。有鉴于此,需要更加重视医院和学校这类公共建筑的抗震问题。

  农村校舍与减灾救灾

  据对我国1990-2004年的不完全调查,地震造成学校损坏的县(次)共计90县/123县次。仅在2003年,我国由于地震造成教室倒塌或严重损坏,42多万人(次)学生不能正常上课。

  中小学危房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危房改造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一直没有走出低水平突击改造和重建,一段时期后又集中出现危房的恶性循环,缺乏良性运行机制。

  二是由于多年来中小学校舍紧缺,且没有稳定的建设及维护资金来源,致使部分校舍得不到正常维护,超期服役,客观上增加了中小学危房数量。

  三是中小学危房的定期普查、科学鉴定、动态预警和滚动解决措施不够得力,校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三无”(无勘察设计、无规范标准、无施工资质)工程不少,使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太低,建设过程中即存在质量隐患。

  四是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自然、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许多地区地震、水灾、泥石流、严寒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对中小学校舍的损害程度比较严重,加上自然老化作用,使部分校舍未达到使用年限即成为危房。

  大量危房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而且也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切实改善基础教育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国务院决定由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各安排10亿元,共30亿元,从2001年起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基本消除现存中小学危房。“工程”的启动已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为消除现存农村中小学4000万平方米整体发生险情、不能继续使用的危房,2003年至2005年,中央再投入资金60亿元,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上地方多渠道筹措的资金,共计投入经费120亿元,实施了“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共改造危房3000万平方米。为确保西部地区如期实现“两基”目标,国家还新增100亿元经费,专项支持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地震发生后,灾民的安置是抗震救灾指挥部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由于需要安置的人太多,按照目前的救灾物资储备量,每户都安排一顶帐篷是有困难的。另外,帐篷的缺陷也是不言而语的。在夏季,有的灾民说:帐篷“外面30度,里面40度”,指的是篷布透气性能较差,加上日晒时间长,容易在帐篷内累积高温;在冬季,北方地区零下10至20度的气温,必须安置取暖设施,同时容易受到大风侵扰。儿童、病人、老人、孕妇长时期待在恶劣的环境里,其健康情况堪忧。

  如果中小学校的教室震后保持完好,则能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设每间教室面积50平方米,以5平方米安排一个家庭的话,可以安排10个家庭,则将少运送10顶帐篷。其优点还能减少酷暑或寒冷对灾民的侵扰。如果灾区有100所中小学校,以每所学校提供5个完好的教室计,共计有500个教室,可以安排5000个家庭。那基本上可以不运送或者少运送帐篷。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澙发生6.8级地震后,截至28日零时,避难者总人数达89244人,分别住在576个避难所。他们大多在学校、图书馆、市政府、停车场和体育馆等地避难。在中国农村,避难所应该主要是学校。

  农村卫生院与减灾救灾

  地震发生后,灾区对于医疗救助的需求陡然剧增。伤病员大量增加,灾区卫生院(所)受到破坏。灾区环境恶化,房屋废墟、生活垃圾、动物尸体没有得到及时清理,清洁水供应量减少,缺乏上厕所的卫生设施,许多灾民在露天或者防震棚中生活,遭受热晒雨淋或严冬风吹之苦,滋生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对灾区防疫工作带来新的难题。余震不断,许多灾民存有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

  医院是地震应急救灾的重要基地。在地震中,医院同样也是一个受灾单位。医院受灾,许多设施遭受破坏,许多医疗条件失去了。还有不少正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护士和医院管理人员也受伤,甚至死亡。这样,灾区的不少卫生所不但不能再为病人看病治病,医院和医疗人员还是被救援的对象。一进一出,相距很大。

  如果卫生院震后无事,还可以治疗一部分伤员。如何卫生院也受灾,承担治灾任务就相当困难。灾区卫生院的临床诊治由于地震灾后造成破坏而失效,造成大批伤病员的病因诊治时间耽搁,增加病人痛苦,增加救援经费。

  通常,地震灾区的伤病员以外伤为主,灾区医院由于房屋损坏,诊治仪器的震坏,相关医疗人员受伤,电路中断等诸多原因,无法对地震伤病员实施诊治,医疗人员很难正确确诊伤病员的病因和受伤程度,难以开展下一步的治疗。如果利用目视方法判断,很容易误诊。这就需要将重伤员转入省级或者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医院治疗,在抗震救灾中交通运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车辆或者利用空运的办法将伤病员转院,不仅增加救灾开支,几百里的路程使伤病员处于高风险的地步,也增加伤病员的痛苦,延误了病情,有的甚至死在路途。

  建议:对新建的农村的卫生院、卫生所、中小学等公共建筑,在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上加一度设计;对于农村的卫生院、卫生所、中小学等公共建筑,建议新建的应在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上加一度设计;对危旧房屋改造,也应按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上加一度加固。

  在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上加一度的做法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先研究地震多发地区,这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只有百余个,占很小的比例,据1990~2003年不完全统计,我国由于地震造成危房的农村中小学88县、116县次,卫生院33县、36县次,主要是震中县,未包括波及县。这些地区有些属于地震高烈度区,有些只为低烈度区,由于公共建筑不达标,也造成了危房。在地震发生后的农村卫生院、中小学校重建或者危房改造时进行,大约需要5年时间;第二步,在第一步取得经验后,对其他地区的卫生院和中小学校实施。大约需要10年时间。如果从现在开始进行,大约在2020年,全部工作完成后,我们的农村抗震救灾工作将会有很大的改观,救灾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资将会比目前减少30%至50%,抗震救灾指挥部可以将这部分的投入放到最需要的地方,灾民获得救助的力度也会加大,伤病员的救助时间也会大为缩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