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专题: 专题: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延伸内容: 专家:必须进一步加强建筑防震抗震设计和施工 教学楼重建,抗震标准要提高 严查“豆腐渣”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上海不少高层建筑也有明显反应,有关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话题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下面就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几个因素,作简单介绍: 第一,房屋建筑抗震性能首先取决于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国家根据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震害的严重性确定各地区基本设防烈度,这是各地区抗震设计的基本参数,主要代表地面加速度的大小。设防烈度一般分6~9度,上海地区设防烈度主要为7度,崇明、金山为6度。对具体房屋,需要结合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即确定设计烈度和抗震等级。对一般建筑,设计烈度就是本地区设防烈度。设计烈度愈高,抗震能力愈强,但建筑造价也愈高。上海自1978年后建造的房屋都进行了抗震设计,1989年后建造的房屋都按7度(市区)进行了抗震设防,2002年后新建房屋都按现行抗震规范进行了设计,因此近20年建造的房屋一般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第二,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合理的抗震设计密切相关。 抗震设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确定合理的抗震措施,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建筑物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所谓中震,指设防烈度,小震比中震小约1.55度,而大震则比中震增加约1度。合理的抗震设计主要基于先进的抗震理念、系统的分析计算和恰当的抗震措施。既要注意控制抗震指标如轴压比、相对变形等,又要采取合适的抗震构造措施。 高层住宅主要采用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抗震性能相对较好。因此,无论板式住宅还是点式住宅,只要设计合理,都可满足抗震要求。多层住宅大部分采用砖混结构,目前多采用现浇楼板,并采取设构造柱和圈梁等抗震措施,或者采用框架结构,大大增强了抗震能力。部分建筑外形怪异,平立面不规则,传力体系复杂甚至需要多次结构转换,这既增加了建筑造价,也影响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汶川地震发生时,上海高层建筑反应比较明显,主要由于高层建筑在地震波作用下产生的楼层加速度和位移相对较大。特别是上海地区属于软土地基(IV类场地),场地基本周期较长,部分高层建筑的自振周期与之接近,容易产生更大的地震响应。但由于距离汶川较远,实际地震烈度远小于设计烈度,因此不会造成严重损坏。相反,汶川周边地区实际地震烈度则大大超过了当地设防烈度(汶川为7度),并且多层建筑的响应可能更明显,如采用预制结构更易损坏。 第三,房屋抗震性能还与施工质量等其他因素有关。因此加强施工质量监督,规范既有建筑的使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