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石屋多易成危房 建筑不防震成大患
专题: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8级地震 泉州处于地震多发区,历史发生的灾害不断给泉州警示—— 就如我们一直关注汶川地震灾情一样,每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地面上最明显的灾情就是建筑倒坍,由此带来人员巨大的伤亡。几乎每一次的地震灾害中,被倒塌建筑砸伤、掩埋都成为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 在现代城市,建筑抗震能力备受重视。人们发现,每次地震灾害的发生,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受的破坏不尽相同,具有抗震能力的建筑往往能在地震中保存下来,从而保护了内部居民。历史发生的灾害不断给泉州警示,建筑抗震对于提高城市抵御地震灾害尤为重要。提倡多建抗震性能强的房屋,逐步淘汰改建抗震能力差的房屋,是提高城市抗震能力的重要内容。 历史:闽南石屋多地震成危房 外地人来到闽南,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闽南的石头房屋特别多。石结构建筑曾经闽南地区普遍运用的建筑结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多样、分布广泛。 泉州的石头房屋也很多。泉州人爱建石结构房屋,是长期自然条件形成的。首先,对泉州来说,采用石头建房成本低廉。泉州盛产花岗岩石材,用石头建房便于就地取材,解决了本地木料短缺的矛盾;其次,泉州地处沿海,台风灾害多发,用石头建造的房屋坚固耐用,经得起风雨侵袭。因此,历史上泉州普遍建造石结构建筑。解放后,特别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前,我国普遍缺乏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科学观念和法制观念,我市从60年代至80年代末建筑了大量没有按七度抗震设防标准建筑的石结构房屋。 然而,石结构建筑在地震灾害面前显得异常脆弱,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的巨大隐患。 石结构建筑研究专家,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全凤对此有精要的解释——石结构房屋在抗震防灾性能方面,有两点很突出的短处:一是石头本身的自重就大,因为地震有惯性力,地震发生时物体质量大的惯性力也大,遭受的破坏也就大,对人的伤害也大;二是泉州民间许多建造的石结构房屋在施工技术上很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抛浆砌筑,在石结构房屋的建造中对石块与石块间的联接处理简单,非常不利于保证房屋的抗震防灾性能。 石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经常损失惨重。1604年泉州发生8级以上地震,全城的石结构房屋、建筑基本上都被夷为平地;1982年,非洲也门发生6级中强震,伤亡的2000多人中,多数因石结构建筑倒塌引起。1994年台湾海峡发生的7.3级大地震,离震中较近的漳州地区不少石结构房子受损。 现状:建筑抗震喜忧参半 改革开放后,随着泉州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抗震减灾的观念的普及,提高城镇建筑抗震能力逐步得到重视。泉州市是全国最早把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纳入基建程序的地区之一。面对当时泉州量大面广的抗震性能很差的石结构住宅,且每年有几十万平方米新建各类住宅竣工的情况,1984年,泉州市规定,新建工程必需经过抗震办审查合格后方可开工和发放施工执照。 如今,泉州是全国地震重点防御监视区之一,也是国家规定按七度抗震设防的城市。2000年以后,为编制“泉州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对泉州市区重要建筑物和重点建筑抽样进行抗震易损性抽样分析表明,泉州重要建筑物除个别建筑物外,均能满足抗震要求;重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比重要建筑物偏低一些,但总体抗震性能基本良好。也就是说,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抗震能力总体较好,除非发生烈度8.5度以上地震,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可确保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但泉州建筑的抗震防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不满足抗震要求的房屋建筑较多。2004年底,泉州规划区内约19%的房屋不能满足抗震要求,达到近1000万平方米,有许多是抗震能力严重不足的石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大量抗震能力不强的房屋被拆建改造,但是抗震能力不强的旧房存量还相当大。 另外,泉州老城区建筑和人口密度大,抗震防灾能力差。市中心区建筑密度高达50%以上,人口密度高达2.2万人/平方公里以上,传统民居的抗震能力较差,次生火灾源点较为集中。同时,上世纪80年代还新建了一些商品房和集资房,使建筑密度越来越高,房屋间距不符合要求,主次干道窄,停车场少,道路功能混杂,对避震疏散和抢险救灾极为不利。这些问题都将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逐步改善。 未来:新规划护航建筑抗震 2006年颁布的《泉州市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指出,对旧城区及一些重点乡镇抗震能力差的房屋应进行优先改造。上世纪70至80年代建造的住宅也存在着容积率过高、房屋间距小等不符合抗震要求的问题,在改造时也应一并解决。旧城改造宜以组团建筑为主,按新建工程抗震防灾要求建设,综合考虑配套建设。旧城改造宜以组团建筑为主,按新建工程抗震防灾要求建设,综合考虑配套建设。对旧城区内文物、历史文化、风景区,有价值的民居、古城,有特色的树种等,在改造时应给予保护。属保留改建的,应按泉州市传统民居形式改建,高度控制在7米以下,用传统古朴的色调。房屋间距、道路布置和宽度、空旷场地、人口和建筑密度,供水、供电、消防等应满足抗震防灾要求。 规划还指出了泉州城市中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主要分布在泉州滨海积平原、晋江和洛阳江下游及其相连的低洼地段、泉港区南部的滨海积平原区。同时建议规划建议,各类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和建筑抗震设防等级为甲类的工程应避开抗震不利地段,不能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而在地震危险地段不得进行工程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