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初,北京市就启动了针对全市道路桥梁设施的集中整治活动,重点整治雨水口沉陷及周边破损、通道更换水泵、清掏积水口、更换立交桥泄水管等。 据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透露,为期1个月的城市道路桥梁设施病害集中整治活动,预计消除135条重点城市道路和272座桥梁的病害。 从本月初开始,135条城市道路及易发生积滞水路段进入维修整治阶段。目前,北京市共完成沉陷积滞水处理123处,检查井及雨水口周边破损维修2456座,步道维修3.5万平方米。 同时,路政部门加大对桥面破损、天桥防滑层破损整治力度,继续对道路局部沉陷、路面坑槽、步道砖缺损等病害进行治理。 其中,美术馆东街、西四北大街、朝阳路、朝阳北路、京原漫水桥、右外跨河桥等17条受雨雪及重载交通影响的道路整修病害共171处,平均每条路整修面积约750平方米;对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已达到大修年限的三环路、四环辅路、联想桥整修病害共120处,平均每条路都需要修补坑洼约5000平方米。 272座桥梁通道也开始汛前大修。市路政部门共需完成天桥除锈涂装16700平方米,通道堵漏1083延米,更换水泵50台,天桥桥面更换1892平方米。 “重要地区道路发生的车行道病害做到24小时内修复。对于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推行巡养一体化模式,零星病害随发现、随修复。”路政部门负责人介绍,较大病害的治理,尽量安排在夜间12时至凌晨5时30分施工,科学安排工程进度,减少对路面交通的影响。随着科技手段的应用,这些大修过程更显得“寂静无声”。比如超早强黑色灌浆料的使用,将养生周期由3至5天缩短为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