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新型城镇化要消除城乡新的不平等
余丰慧 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看来,中国现代化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多数农民的城镇化;最大的风险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农业和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美国新科经济学诺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说: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人们可以平等地拥有财富。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存在的差距一直没有得以很好解决。一个城乡“剪刀差”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依然严重不公的存在着,即:农产品和工业品存在的巨大价格差距,被形象称为城乡产品“剪刀差”。 这几年不但没有缩小城乡产品“剪刀差”,却又增加城乡新的不公平现象,这种新的不公远远大于“剪刀差”带来的不公,即:由产品上的“剪刀差”转变为生产要素交易上的严重不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土地交易上的严重不公。正如韩长庚部长所言,城市建设、工业项目、开发区从农村征用了大量土地,大大低于土地市场价格,土地征用和开发转让过程中大量的级差地租被转移到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用的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中使用的土地,一些地方每亩几万、最多几十万从农民手中收取土地,地方政府转手每亩上千万、上亿元卖给开发商开发,开发商再次提高土地价格进行住房开发,最终形成畸高房价卖给城市市民。一个土地出让体制造成政府和开发商一头坑农民,另一头坑市民,两头“剥削”平民百姓,最终把巨大的土地级差地租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更严重的是土地溢价财富转移到政府和少数人手中了。这是城乡最大的不公。 其次,城乡劳动力要素存在严重不公。2亿多农民工离开年迈父母和年幼子女、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甚至荒废了农田、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奇缺。进城后却与同在一个城市、同是劳动者的城市职工相比,与企业利润收益相比,农民工的工资很低,社会保障水平基本是空白,沦落为“二等公民”的窘境,城市出现的贫民窟就是真实写照。农民进城打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存在被“剥削”的情况。 再次,资本资金流动上的严重不公。在社会总体流动性多到泛滥地步的同时,“三农”建设却非常缺乏资金。根本原因是农村农业产业项目长期存在的回报率过低问题很难吸引资本资金的青睐,而同时作为国有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嫌贫爱富思想。不但不给农村农业输入金融资源,而且将从农村吸收的存款等金融资源抽走转移到城市里,使得农村农业金融资源匮乏问题愈演愈烈。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必须统筹解决城镇化与“三农”问题,努力缩小工农城乡发展新旧差距,尽快补上农业这条“短腿”,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进而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奠定更为牢固的基础。重点在于解决土地、劳动力、资金资本生产要素新的不公问题。只有解决了城乡包括新旧“剪刀差”的严重不公,才能创造一个城乡公平的经济交易环境和平台,才能给城乡全要素生产力提供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也这才能谈上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公平的基础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投资机会。 笔者就挂一漏万说说两个机会:一个是城镇化关键在于“城镇”二字上,这与城市化还是有区别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基本定调了就地城镇化、分层次城镇化的思路。那么,地市级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交通发达的大镇在房地产开发上将迎来一个难得机会。目前一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出现崩盘征兆,不排除就地城镇化挽救了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危机。 另一个是高效环保绿色农业将是未来附加值非常高、市场需求潜力非常大的行业。货真价实的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将是未来朝阳产业,潜力最大、最具投资效益的产业。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城市消费品永远离不开农副产品,而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正在威胁着全民的身心健康,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百姓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病从口入”的“永恒定律”就决定了绿色有机食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市场将大有可为并且将是一个附加值高、不存在城乡“剪刀差”的产品,而且是提升农业农村产业吸引力和产业升级层次的重要项目。颇具慧眼的投资者应该抓住这个难得机遇。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