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叶檀:城镇化必破行政主导权

2014-1-9 18:4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70| 评论: 0

简介:叶檀 跨年之夜,北京却有外地车主连夜排队,因为这天是很多外地车主进京证截止日。这座唯一对外地车辆实行通行证管理的城市,从2014年起将停办有效期为半年的长期进京证,而只保留有效期为7天的临时通行证。虽 ...

叶檀

跨年之夜,北京却有外地车主连夜排队,因为这天是很多外地车主进京证截止日。这座唯一对外地车辆实行通行证管理的城市,从2014年起将停办有效期为半年的长期进京证,而只保留有效期为7天的临时通行证。虽然北京市交管局尚未正式公布这一措施,但多个交通队办证窗口已贴出相关通知。

这是大城市驱赶人口的又一举措。人满为患的大城市,将因此更加拥挤,因为人们再次强烈感受到北京等城市,连车牌资源都比外地值钱,大城市的资源能抢则抢,将再次成为共识。以权力驱赶人口的做法,效果适得其反。

中国需要更均衡的城市群,各城市群地位平等、各有特色,公平才能避免全国各地的人为了寻找机会统统涌向一线城市。中国经济拥有广阔的腹地,不必划地为牢。因此,在去年9月在南宁举行的东盟博览会上,李克强总理说,从现阶段各方面条件看,着力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是必然选择。同时,促进西北地区增强实力,在向西开放中形成新优势。

从榨菜指数看,农民工已开始逐渐回流就业。缓解东部的人口压力,前提是发展中西部地区,保持中西部的经济竞争力与生态承受力。越来越多的西部城市开始崛起,又何必忍受一线城市的歧视眼光?

就算是东部地区,城市化效率也不高。京津城市群没有形成有机的经济生态链条,北京都市圈天津到底处于什么地位?长三角内部到现在为止,浙沪地区消除人工的电子收费站,筹画十年仍在纸面,苏南各中小城市群龙无首,这是诸侯经济只尊重权力、不尊重市场的必然结果。

中国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就在于行政区划的画地为牢,城市群中一连串的城市有整齐划一的CBD,有同样高耸的甲集写字楼,有一模一样的新区,因为同样行政级别的城市官员受到同样的政绩考核,花钱谁不会啊,各个地方争先拆迁、争先花钱。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城镇化成本高企、效率低下,高速公路桥耗费巨大却没有铁路通道,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没有修建高铁,福建等地由动车主导。相邻的两座城市居然在接壤处建同样的新区、争夺同一批客户,在太湖边上相同性质的度假村邻次栉比,这些基础设施的资金很多会打水漂,银行不得不允许一些投融资公司借新还旧。

国外的大都市圈值得借鉴。人口众多的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超过3000万,占全国人口30%左右,都市圈辐射半径100公里以上,是世界超大城市之一。另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日本全国人口的50.91%集中在东京圈、名古屋圈、关西圈三大都市圈。事实上,伦敦、纽约等城市同样集中了大量人口,但如果这样城市胆敢以居住地、车牌限制人口,恐怕会引发暴动。

办法是取消行政区划,相信市场力量。

拓展公共交通,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应该是放射状的,便于人口快速输导,很难想像是摊大饼式的环状交通。伦敦大都市圈的轨道交通线路总长3500公里,其中外围都市区以外的郊区铁路长2300公里,区域铁路系统工作日平均每天运送34万通[简介 最新动态]勤乘客进入伦敦中心,其它时间共运送26到达伦敦市中心。同时有9条从伦敦出发的放射状高速公里,由一条环型高速公路,将互不相连的环形放射公路连接起来,形成“一环九射”的高速公路网。东京的轨道交通举世闻名,东京都市圈内共拥有轨道交通3100公里,其中郊区铁路2500公里。由于发达的轨道交通网和配套设施,公共交通在都市圈的交通出行方式中占绝对比重。

当人们无法在市中心立足,自然流向卫星城,在卫星城居住在市区工作由公共交通运输成为常态。此时最重要的是取消城市群之间的户籍限制,鼓励人口流动,由市场形成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城市,连成有机的整体。在北京工作在天津居住,很奇怪吗?这应该是大都市圈的常态。

中国各城市标配就是外围的环型高速,如同古代的城墙与护城河,城市之间互相蔑视,大城市不愿意以轨道交通联结周边城市,而中小城市空空荡荡的新城,却无法吸纳到更多的人口入驻。

市场丧失资源配置作用,由政府权力主导,中国的城镇化必然会成为一个个小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封闭过程,城市群的建设需要流通、需要市场,最亟需的是破除权力对城市权的垄断。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