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发生火灾隧道现已恢复通车
雪山隧道前天发生严重的车祸火警,使这条台湾最长的公路隧道,一时间变成一座“横躺的烟囱”;幸而,因过去的灾难演练及临场应变尚称得宜,得以将灾害降低,但也暴露出许多火场实境超出演练课目的缺失。 雪隧虽在起火十七小时后恢复全线通车,但检讨防灾应对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这场台湾首见的公路长隧道大火灾,许多状况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其一,起火点距头城端出口仅两公里,让高温浓烟得以迅速找到宣泄出口,循热气流上升原理排出;设若起火点近隧道中段,通风系统又因断电无法运转,隧道内温度势必迅速窜升。一九九九年连通法国与意大利的白朗峰长隧道火灾,即因延烧两天,记录的高温超过摄氏一千度,造成极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财物损失。 其二,雪隧深层防御的安全设计奏效。深层防御原本是核能电厂的安全设备,运用在危害性不那么高的公路设计,势必增加成本,但十二点九公里的雪隧采用此一设计,有二十八处人行联络道、八处车行联络道,加上东西洞口,让最大逃生距离降到三百五十公尺,大大增加逃生成功机率。 其三,当年因施工地质条件不佳,先行开挖探测工程环境的导坑,在此次火灾时发挥了高度的救援作用;通过人行联络道及车行联络道与主坑连接,以高于主坑的空气压力,相当程度阻绝了火场浓烟窜入,且支持、救灾车辆得以避开起火主坑,迅速赶抵现场,把握救灾第一黄金时间。 其四,台湾民众用路素质渐臻成熟。雪隧火灾起火点后方长达十公里的车流,绝大多数的驾驶人均能自律或遵循指挥,将车辆靠边停放,离开车辆逆向逃生;几乎没有车辆掉头试图反向驶出;接近起火点的中型货车更是冒险扮演救援撤离角色,这都是急难中的重要生机。 但这场火也暴露许多防灾缺失。首先,三十余伤者几乎都是吸入性呛伤,显示雪隧的排烟设计不足以因应火场实况;雪隧通风是以隧道上方的喷流风机顺车行方向送风,之后以轴流风机连结竖井排出;竖井进气、排气分离,确保平时与火警逃生时均能有正常的空气质量。 在这场火警中,排烟系统启动是在大火扑灭之后,这是雪隧的标准作业模式,三十七分钟完成排烟也确实是不错的成绩;但问题是若这场火不是在四十分钟不到即扑灭,而是持续延烧一段更长的时间,是否排烟系统仍应按兵不动?雪隧最长的逃生距离仅三百五十公尺,却造成了三十余人吸入性呛伤,这显示这套排烟SOP作业仿真情境与现实状况脱节。 逃生讯息不足也是大问题。长隧道火灾发生时,最迫切需要的是明确的逃生指引,但从历劫归来的民众还原现场情况,却是浓烟、漆黑、高温、没有及时讯息广播、甚至紧急避难方向指示灯也看不到,试想在那样的危急环境,需要的信息全无,只能摸着隧道壁逃生,是多么惊恐的情境? 雪隧的不断电设计在这场火似也失灵。声称东西出口都有柴油发电机,可持续供电二十四小时;两端的不断电系统也有十五分钟供电能量;但火灾发生后,防灾逃生指示系统却完全停摆;不断电系统该上阵时却未发挥作用,这绝不可等闲视之。 承载量及速限是另个问题。雪隧的防灾设计是以小型车事故为设想模块,完全不符合开放大型车行驶后的现况;大型车的用路面积、排热是小型车六倍以上的“当量”,若计算酿灾能力的“冲量(质量乘以速度)”,恐怕是小型车的不止十倍,因此,雪隧的流量统计不能是大车小车都算一车,必须要有更精确的计算。 大火之后学界再提降低雪隧速限,这其实与流量多寡紧紧相扣,现况是周休、连假雪隧流量早已过饱和。流量与行车风险息息相关,因而一成不变的速限并不合宜;这可以参酌“国一”、“国三”作法,若雾区能见度不佳,则机动降低速限,“国五”则视车流量,过于饱和时机动降低速限。 相较国际上公路长隧道火灾的惨重伤亡,雪隧大火算是幸运的;尤其是因而暴露出演习环境与现实的落差,更是珍贵的教材。雪隧潜在的行车风险不可能改变,能改善的是用路人与交管的应对。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