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投入
2008年汶川一场大地震,给国人心中留下了久久难忘的伤痛。而这场天灾留下的隐忧,时至今日仍未彻底消除。特别是以泥石流为代表的次生灾害,正时刻威胁着震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在近日召开的四川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九三学社四川省委集体向大会提交了《汶川震区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特征及防治工作的若干建议》,文中亦称,汶川震区山洪泥石流短期内彻底根治难度极大。 许强解释说,源头往往山高坡陡,交通条件非常不方便,人都难以到达,更不必说施工机具。加之泥石流物源区坡度陡峻,要完全控制住不让其启动非常之难。 “滑坡、崩塌的堆积物是汶川震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许强指出,地震造成山体破碎,大量堆积物进入沟道,在雨水冲刷下特别容易产生泥石流灾害。“汶川震区发生的大型泥石流无一例外都是这种模式。” 地震使当地很多沟集中暴发泥石流,相互间的叠加作用非常明显。因此,震区泥石流治理需要整体通盘考虑。先作好深入调研,逐一排查,再去做工程设计和方案。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全才指出:“单独治理一两条泥石流沟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台湾地区小林村和汶川震区泥石流有相似性,但小林村因治理难度太大,经全世界专家反复讨论而最终决定暂缓治理。“但汶川震区如清平的小岗剑、映秀的烧房沟无法置之不理。”许强说,这两条沟冲出的泥石流会很容易堵住公路和河道,并形成堰塞湖。“岷江堵了,麻烦就大了。” 为控制住汶川震区大型泥石流,四川省政府先后筹措了7亿余元资金专项用于清平、映秀、龙池三大片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清平文家沟治理即采取了上游排水、中游固坡固底、下游拦挡的综合系统防治措施,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短期治理主要是控制具有潜在威胁的大型泥石流,而长期治理不仅要“治”,更要“防”。许强强调,治理泥石流并不是保证一点都不发生泥石流,而是控制住泥石流的流量和规模,避免其对人民财产造成较大危害。“这样的治理就算是成功的。汶川震区不同于一般地区,彻底根治泥石流很难。” 对于泥石流防治,王全才特别强调要重视和防范震区低频率泥石流沟。他非常关注位于岷江上游的桃关沟。100多年前,那里曾突发过大型泥石流,镇上除少数几人外,全部葬身岷江。而今沟口已被冲刷得平坦开阔,周围的植被也逐渐繁茂。当地很多居民居住于此,并设有几个大型工程。 王全才不无担忧地说,像桃关沟这种地区,虽然泥石流发生频率较低,但一旦发生,规模会特别大,非常危险。他建议人类活动为泥石流留下一定的空间,尽量少去侵占泥石流领地。 对于震区泥石流治理,许强给出的建议是,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投入。花大力气,想办法控制住具有潜在危险的大型泥石流沟谷。同时,还要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平台,提高主动防范和应急响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