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赵慧:日本小建筑与大牌建筑师

2014-1-7 09:0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05| 评论: 0

简介:网络配图 在见到伊东丰雄之前,我估计错了一件事。 我一直以为,这个今年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最喜欢念叨的,一定是那个被粉丝们传颂无数次的仙台市民中心,或者是在建的台中歌剧院。对于建筑 ...

网络配图

在见到伊东丰雄之前,我估计错了一件事。

我一直以为,这个今年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最喜欢念叨的,一定是那个被粉丝们传颂无数次的仙台市民中心,或者是在建的台中歌剧院。对于建筑师来说,这通常意味着能力被认可,和公众渠道关系不错,以及他的事务所有大项目支撑,活得挺好。

可真正让他眼睛亮起来的,是日本东北部的几个小项目。你可以这么描述他那群客户:挤在一起的一家人,洗剪吹风格强烈的摇滚青年兼家庭支柱,总之是那种走在街头极容易擦身而过不留半点印象的普通人。

这类事情在日本建筑界并不少见,建筑师及其事务所和客户的合约关系本身就是一桩生意。声誉可以让设计定价升高,但至少,普通客户作为甲方,拥有足够多选择建筑师的权力。

这次,我们就不谈禅与日本设计了。我们假设经过良好教育后形成了成熟的乙方市场,问题只是,日本建筑师怎么会有这么多住宅小业务。

任何愿意花钱投资于住宅的人,都会评估并承担风险。你会掂量房子的用途,如果只是居住几年然后转卖,那么它的装修风格就会有所收敛,更加考虑普通市场容易接受的口味,而非完全顺着自己的个性。

让建筑师们高兴的是,越来越多日本人是“个性派”客户。他们不太卖房也不太愿意换工作,这些房子被认为是改善生活、居住一辈子的地方。他们会希望找一个建筑师合作,为自己的美学修养埋一次单。这些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为建筑师们提供了一个试验场。

决策的根源总会回溯到房价。在日本,房与地的价格是分开的,尤其是上个世纪,地价飙升曾经挤压了人们本来分给房子的预算。

泡沫经济时期,人们对高质量居住的需求上升很快,但是日本法规限定了容积率,这让1990年前后土地价格达到顶点—在其他国家,高地价会被高产能抵消,而在日本的这些全球最贵的房子,平均只有两层半。无论是最贵的那6个城市还是全日本范围,到2005年地价才跌回1985年左右的水准,所以逼得业主只能把钱更多花在土地而非房子上。建造一幢漂亮结实的房子就不太可能,这也是那段时期日本房子平均寿命只有30年的主要原因。

这也意味着,2005年以后,因为地价下跌得够多,日本人开始有钱购买更大、地段更好的房子;也有资金相对紧张的人选择维修父母或者祖辈之前购买的老屋。不过,因为老房质量不好,维修和翻新并不划算。

根据野村证券针对2008年以前数据的一项研究,房价跌速比赋税等附加因素影响还快,15年后,房子就一钱不值了。顶着这个压力,日本房价上不去,卖房的人也并不多。

所以这就构成了日本建筑师们重要生意来源:预算宽松些,生意委托就是在新买地皮上造一个房子;如果预算紧张,你可以让建筑师帮你老屋翻修。在日本人气综艺 《全能住宅改造王》里,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案例。建筑师们可以将京都老屋整体平移加固原有地基,或者是在一个只有3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小楼里,塞下足够5口人舒适生活的空间,还顺带建了个迷你庭院。

日本人形成这类消费习惯也和房贷利率有关。在今年消费税升高的消息确定之前,日本最受购房者欢迎的“10年固定型”房贷利率都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而且最近都没超出2%),对购房者来说,为了让银行放心贷款给自己,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维持房贷。对大部分日本工薪族而言,房子是避风港,并不是投资—对此,我们也可以换一个很贴切熟悉的词叫“刚需”。

等到2005年日本房价跌惨4年、也就是2009年以后,整个日本住宅价格整体稳定,这其中,涨的是公寓,带地皮的独栋房产价格波动在10%以内。不过日本人的平均收入也没有怎么增长,最新消息是平均收入比上年同期还要略低,所以这也造成一个现象—即便你愿意购买新房,并且愿意拿稳定的职业做保障做一个勤恳挣钱还贷的上班族,你也只能买个小地皮—而且很可能是因形状奇怪而便宜的地皮。这通常会成为让建筑师们双眼放光、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好项目。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