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翔:解读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12月2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网站上公布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的全文,报告共计三万六千余字,复杂而冗长,且其中充斥专业用语,让广大受众在阅读时遇到了阻力。为了能够让更多人可以更方便地了解这份报告在讲什么,本人在此斗胆做一些解读,意在将冗长的专业用语翻译成较简练的白话,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1.事故原因之设备因素 1.1 温州南站没有车来车往 2011年7月23日19时30分左右,温州南站沿线铁路上空的雷击异常强烈。在强雷击作用下,温州南站列车控制中心设备中的一只保险管被熔断了。 列车控制系统如同一只“摄影机”,可以通过电路反馈如实反映当前线路运行状态(路上是否有车,车速如何等等)。但由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下属公司研制的LKD2-T1型“摄影机”,却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 在保险管熔断前,温州南站列控中心所“摄影监控”的范围内,并无车辆占用。 在保险管熔断后,该“摄影机”已经事实上失去了拍摄功能,此后它向工作人员展示的,一直是19时30分前“没有车辆”的镜头。 因此,根据“没有车辆”的信息(此时前车D3115已在路上),列控中心向后车D301发送“绿灯”信息。 1.2 该停的没停 “不该停”的停了 同样,在强雷击作用下,一段名为5829AG的轨道,与列控中心发生通信故障。 由于遭遇此通信故障,当D3115次列车在行驶到此段轨道时,列车自带的防护系统为保障安全而自动起效。将列车制动,停车。 但同时,由于这段轨道电路发码也出现了异常,D3115次列车司机多次试图“手动驾驶”不成功,在停留7分40秒后,D3115列车才成功起步。那时,已经是20时29分26秒了。距离死神降临,还有29秒钟。 2.事故原因之人为因素 2.1 调度之责 20时14分58秒,D3115次列车从永嘉站开车。 早在19时54分时,永嘉、温州南等几站就已经进入“非常站控”模式,即传统人工控制模式。但值班员臧凯并未按规定与D301司机联络。 而调度员张华在不知前车状况的前提下,也并未警示后车,臧凯知道前车司机联系不上张华,也未与张华取得联系。 2.2 电务之责 当5829AG路段出现故障后,电务人员开展了检修。 在电务抢修信号设备时,不可以臆测信号装备的状态,该设备应立即停用。 但电务工作人员在未确认故障设备是否停用时,即开展了维修。 信号设备一旦停用,D3115与D301将进入限速运行,安全性将大大提高。 3.调查报告中的其它值得一提之处 3.1 “组织挖坑 就地掩埋” 王峰,上海铁路局常务副局长、党委常委,事故发生后负责指挥桥下救援工作。在事故抢险救援中,处置不当,为平整、清理场地,在救援现场组织挖坑,并将D301次列车车头及零散部件放入坑中,准备就地掩埋,后被有关领导同志制止未予实施。 3.2 致祸的LKD2-T1没经过现场测试 LKD2-T1型“摄影机”,存在“随时变身复读机”、“警告无实际作用”、“只有一路电源”、“只有一个采集源点”等致命问题。 3.3 最令人难忘的一次通话——“区间有车啊,你注意运行啊” 20时29分32秒,D301次列车运行到582公里497米处,温州南站技教员幺晓强呼叫D301次列车司机并通话:“动车301你注意运行,区间有车啊,区间有3115啊,你现在注意运行啊,好不好啊?现在设备(通话未完即中断)。” 此时,D301次列车已经进入5829AG轨道区段。 20时30分05秒,D301次列车在583公里831米处以99公里/小时的速度与以16公里/小时速度前行的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