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载不是“桥脆脆”的借口
摘要: 有着“亚洲第一立交桥”之称的刘江立交桥,开通仅六年就大动手术。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调查后称:因超载车辆过多。这个结论引发网友质疑。12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该桥设计单位、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 ...
有着“亚洲第一立交桥”之称的刘江立交桥,开通仅六年就大动手术。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调查后称:因超载车辆过多。这个结论引发网友质疑。12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该桥设计单位、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设计师刘东旭称,超载是非法的,所有道路桥梁设计都不考虑超载问题。(12月15日《河南商报》) 一座总投资达2.83亿元的重点立交桥,仅仅使用了六年就进行大修。面对媒体采访,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仅仅为超载车辆过多,这个看起来不是理由的理由,竟然被说得理直气壮,不得不让人产生质疑,难道这又是一座表面光鲜的“桥脆脆”?在“桥脆脆”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每每遇到桥梁工程问题被曝光,相关部门总拿超载做挡箭牌,一方面可以减轻自己的责任,同时也能让舆论的焦点进行转移,在大事化小中悄然退场。 按照相关桥梁专家的说法,应该杜绝超载车辆上桥,然而超载现象显然无可避免,这才导致各地“桥脆脆”事件的发生。一味指责设计部门和桥梁专家显然有失公允,桥梁设计标准门槛的低下,才让各地桥梁设计有了“规则”可循。因此,当下最迫切的在于提高设计及施工标准,标准一提高,将超载、自然灾害等因素纳入进去,才能从根源上提升桥梁设计水平,进而提高使用寿命。 当然,任何高标准的提高,也不能将所有的不利因素全盘考量,比如即使将超载承受量提高五倍,面对超载六倍的车辆上桥又该如何面对?所以防范“桥脆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设计、施工、监管等多部门携手联动,在提高桥梁标准的同时还必须强化监督、问责程序,对工程中有可能存在的偷工减料、贪污腐败等行为严密监控,如此才能让“桥脆脆”逐步从公众视线中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