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不能一味崇洋也不能一味复古
网络配图 A:综观现在的建筑,就好像是硬币的两个面,人们对当代建筑有许多不满,同时对复古建筑也有很多牢骚。问题是,现在的建筑,不是一个正态分布的格局,多是一种理念引导,要么顺从官意,要么盲信市场,看不到“有血有肉”的精神与理念统一的建筑,更看不到灵犀闪现的技巧和工艺……因此,我们在反对一味崇洋的同时也应该反对一味复古。 B:我们在某些建筑上只能看到建筑的经济属性,而看不到建筑与人的联系。我觉得,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就是人居和谐、宜生宜长。著名的随园,过去是一座废园,袁枚买下它并耐心经营,终成一代名园,即使现在看来,仍有很多让人爱不忍离的美妙。当然,你可以说它没有马桶,没有冷热水管道,有很多不如现代建筑方便之处,但这些可以随时代的进步而改善。是不是我们推倒随园,再起一座设施完善的高层建筑,就是最好的方案呢?建筑界有个说法:好的建筑,是设计师留给世界的纪念碑;坏的建筑,则是留给世界的耻辱柱。我想,纪念碑和耻辱柱的区别,就在于一代一代人能否从建筑的功用和审美中,得到身心灵性的滋养。 C:说了这么多中国当代建筑的毛病,又短命、又雷人,还时不时玩山寨,这让我们不得不问:这些病,如何根治?我们该如何延长中国建筑的生命,又该如何对待它们的老去呢?光治标是不管用的,土地财政、GDP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不改变,大拆大建的风格就难改。官员以权力意志搞出的公用建筑,如果只是奇形怪状,倒也不好追究。但是,如果是明显的短命建筑和违规建筑,那就应当问责了。 D:这是综合症,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没用的。《原始副本——当代中国的建筑模仿》一书作者比安卡·博斯克认为,他们卖的不仅是山寨的西方公寓,还有对更美好生活的梦想……我觉得要让中国建筑真正高端、大气、上档次,工夫还应在建筑之外。中国不缺少能工巧匠,也不缺少奇思妙想,缺少的是对权力的规范,缺少的是对秩序与规则的敬畏和恪守。简单说:权力入笼,才能转型。 E: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齐康的建议是:城市的规划者特别是领导,学一点建筑史,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我觉得这个中国式的“速效救心丸”还是靠谱的,不至于把城市的建筑搞得天雷滚滚。 F:我觉得作用有限。建筑有病,领导学点建筑史;环境出了问题,领导学点环境科学;食品不安全了,领导再学点食品知识。法治的背面,总是领导很忙的节奏。学点权力的谦抑吧,多问问市民。要让领导真的对城市建设有所敬畏,还是需要从制度上把好城市建筑的入口和出口,入口就是财政资金预算、民意程序,出口就是过程监督、事后问责。所以,管住领导脑瓜发热的根本办法,是让他即使拍了脑瓜,也盖不起楼来。必须严控政府在大型公共建筑上的投资和建设能力,来个釜底抽薪。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