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铁降速:当“冗余”的不仅是安全
摘要: 今年8月,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京津城际、沪杭高铁时速由350公里调整到300公里;合武、长吉、秦沈高铁等时速由250公里调整到200公里;客货混跑的既有线路动车组列车时速由200公里调整到160公里。各席别票价 ...
今年8月,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京津城际、沪杭高铁时速由350公里调整到300公里;合武、长吉、秦沈高铁等时速由250公里调整到200公里;客货混跑的既有线路动车组列车时速由200公里调整到160公里。各席别票价下浮5%左右。此外,京沪高铁开行列车减少22对。 (据新华网) 据悉,这是中国在过去几年连续6次铁路大提速及多次冲击高铁最高时速后的首次降速运行,也是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后,铁路系统对中国高铁的一次“补课”。同时,还要对在建项目进行安全大检查,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 此番“补课”是及时的、必要的,更是务实的。发展高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的需求,不是纯粹为了GDP、为了就业。如果结果与初衷相去甚远,就要考虑调整。问题恐怕也正在这里。我国高铁近年来发展迅速,几乎是“超常规”的,这在吸引世人“眼球”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比如在最关键的安全认证和安全评价方面的欠缺,不仅没有认真学习和吸收国际上已经普遍使用的安全标准,反而认为这些标准“没有用,跟不上建设速度”。使得整个系统中到底有多少安全隐患谁也说不清楚,怎么能说是安全可靠的呢?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当然不错。但前提必须是安全可靠,又好又快。否则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就是盲目的。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一味追求高速度,不考虑安全可靠性,违背了科学发展规律,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就是这方面的“注脚”。 好在铁路部门已经“幡然醒悟”。它来得虽然有些迟,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只要铁路部门能够痛定思痛,痛下决心,痛改“前非”,在每个环节、细节都“扎紧篱笆”,可以相信,为高铁增加安全冗余,积累安全管理经验就不会沦为空话。在高铁运营的中、后期,相信也就不会再有安全之忧了。 不过,高铁降速,可以或应该“冗余”的又不仅是安全,当积累的也不仅是安全管理经验。因为在既往的“演绎”中,公众见识到更多的是火车跑得越来越快,服务意识、保障水准、管理制度等方面却未能保持同步。也许,光顾追求了速度,把心思和精力都花在了“快”上,自然不免要顾此失彼。那么这会要降速了,铁路部门可否把心思和精力用于“冗余”一些饱受诟病的其他呢? 铁路目前还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部门,这固然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集中资源办成大事,但也容易使铁路部门欠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手段,让消费者只能无奈地呼之以“铁老大”。在“铁老大”面前,旅客的弱势地位一直难以改观。假若“铁老大”能在此番“冗余”安全的同时,放下“铁老大”的“架势”,不失时机,很好地“冗余”一下服务意识、保障水准、管理制度等,那就“阿弥陀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