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
简介: 厦门市旧城区绿地系统绿线控制规划运用专家法分析旧城景观更新与周边区域的关联发展,以经验模式探讨旧城景观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为研究规划的公众视觉认知提供基础资料,通过比较,进行方案优选。 1、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原理 1.1.1 研究内容 在有关人们对环境的知觉的记录与分析中,“自然的城市”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在“自然的城市”中,建筑组成(如整体规划、基础结构、建筑物或街道空间)与自然(如地理位置、地形、水体、植物)之间的界面及相互作用充满了复杂性,它们为环境规划与设计者在执行工作时提供了丰富、多样、多层次的研究内容。 1.1.2 分析方法 (1)专家法。专家法是一种以绘图方式对城市景观进行记录与分析的方法,由此可以发现城市景观的连续关系、排列位置及顺序。专家法的视觉调查与分析的主要步骤是:决定工作人员在城市景观环境调查中的观察位置、描述视觉景观、展示城市视觉环境及评估视觉品质。 1.1.3 城市视觉研究程序 (1)让群众参与对环境品质的诉求,让专家直接对实质现象(如阴影、日照、风等)进行描述与评估。 1.2 城市景观视觉评估 1.2.1 景观视觉品质评估—景观视觉元素评价 景观视觉品质评估的基本概念强调以使用者或观察者的敏感度需求为基础,除了能显示景观的实质及生物特征外,还清楚地显示人类使用过的痕迹及人类对其的规划目标与期望,并且,对群众的知觉和需求进行思考,有助于环境规划与设计者明确如何使用资源才能使景观规划更有效。 1.2.2 景观视觉冲击评估—景观改变影响评价 景观视觉冲击评估是城市规划方案在环境检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规划方案或结构物的外观,对该案的使用者及社区成员有着较大的影响。景观视觉冲击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①定义规划方案的视觉特质;②定义规划方案的视觉环境;③确定方案的视觉冲击;④评估这些视觉冲击;⑤寻找可缓和严重不良冲击的途径。 2、厦门市旧城区绿线控制规划中的景观视觉分析评估 2.1 旧城景观更新与周边区域的关联发展 这一过程可以认为是采用专家法进行分析评估,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相似景观元素的特征(如更大尺度的绿地系统格局,周边的环境绿地、景观点及相关的自然元素的分布特征,周边区域的相关土地利用发展对这一区域环境特征的影响)的过程。在对城市进行总体定性时,厦门市旧城区被确定为以历史文脉为主调,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魅力焕发的旧城区。旧城区西部临厦门岛的西海域,北部有绿化基础较好、景观视觉品质相对较高的新行政商务区,东部及南部是万石山风景区的一部分(图1)。本次规划力图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把周边山水景观引入旧城区,使人文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使周边分区的开敞性、大尺度的城市景观与规划区较小尺度的传统空间形成鲜明对比。 2.2 旧城景观与历史文物建筑保护 厦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闽南文化的传承地之一,且受殖民文化的影响,因而其建筑大多具有典型的骑楼建筑的特征。由此可见,保护骑楼建筑、历史文物建筑及古树名木,是本次旧城区景观视觉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本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结合历史文物的保护进行有益的环境视觉规划,解决历史文物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视觉冲突问题,传承旧城区内的空间特征。如在新开辟的园林景观路—公园路上有一古建筑,它是绿地系统中的一个景观元素,但其背后的建筑严重影响了景观视觉效果,因此规划应将绿地规划与古建筑保护相结合(图2)。 2.3 旧城景观与旅游开发 旧城区是厦门市重要的旅游商贸区,其规划应保证旅游者在观光时的视觉品质,因而,旅游者的旅游心理、空间与视觉路线的分析与评估是规划方案形成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规划应结合重要景点游线及重要的地区标志的方向指示性进行视觉形象更新,从而形成服务功能结构清晰的旧城区绿地系统格局。旧城区内的镇海路西段的对景是鼓浪屿的日光岩,规划可结合对景效果形成本区的方向性视觉景观路径。 2.4 旧城景观与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本次规划在调研阶段制作了专门的问卷调查表格,以研究和分析评估现状的旧城区景观视觉质量,为规划的公众视觉认知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2.5 景观视觉冲击分析评估 通过多方案的比较分析,规划可确定绿地布局的合理性,减少规划造成的对公众心理的冲击作用。旧城区处在“中山路—思明南路—市府大道(镇海路)”这一厦门传统商业中心的基本框架之内,同时又是国家级风景胜地“鼓浪屿—中山路商业街—万石风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轴线的一部分,对厦门的整体视觉景观有着重大影响。该片区作为历史风貌区,记录了厦门城市发展的历史,是厦门最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就其现状看,片区内房屋存在“一旧二多”的特点,房屋破旧,违章搭盖建筑多,加上整个片区的建筑密度高,绿化极少,市政设施落后且不完善。从高空俯瞰,整个片区呈现杂乱无章、破旧不堪的景象。 2.5.1 方案一 随着“将厦门建成海湾型城市”目标的确立,原有见缝插针式的绿地开发模式已不适应城市建设的要求,不利于提高厦门的城市品味和城市竞争力,因此,方案一以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历史遗址等为切入点,拆除古建筑周边的其它建筑,营造绿色环境,力求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创造新的景观结点,使整个片区的绿地通过游览路线的引导服务于周边地区,最终形成“一区、二街、四带、多点”的绿地布局结构(图3)。 2.5.2 方案二 中山路片区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特别多,观赏价值高,但比较分散,而且大多被包围在密集的居住区片中,游人很难参观游览。因此,方案二在鹭江道和镇海路规划两条绿化带,由此将绿化渗透到老城区中,并且拆房造绿,营造相对集中的大片绿地,改善老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形成大同路、厦禾路、思明北路等几条主要的绿化廊道,并由绿化带贯穿各古建筑所在景点,组成游览路线。方案二的绿地由点成线,再扩大到面,在绿化环境中向游人展现保留的古建筑(图4)。 2.5.3 两个方案景观视觉冲击评估对比 从表1看,方案二的总体视觉环境特质较好,在经济发展允许的情况下是比较合理的景观环境改造方案。
[作者单位]
更多网友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