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勿让长官意识替代了建筑规律

2013-12-21 16:1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36| 评论: 0

简介:网络配图 A: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审视今天中国的地标性建筑,有几个能够真正体 ...

网络配图

A: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审视今天中国的地标性建筑,有几个能够真正体现市民的意志?城市的建筑乱象,说到底还是不懂规划和设计的人搞起了建筑,长官意志代替了建筑规律,结果自然就乱了章法。

B: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地方政府把城市当生意做。土地投机获益太大了,在土地上翻翻盖盖,就能把土地价格翻着跟头炒上去。既然如此,干嘛不建、不拆?我觉得,不管是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还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导致城市建设陷入一届政府一套规划的怪圈之中的原因,主要还在于城市建设缺乏民意参与。

C:现在不少城市的地标建筑,实际上就是在耗费公款,没有几个建筑的设计规划是听取了民意的,反倒是掺杂了太多长官意志和资本打算。这类建筑不仅被公众吐槽,还经常遭到前任长官满意、后任觉得碍眼的待遇,于是难逃一拆了事的命运。

D:说一千道一万,公众对建筑的诟病,很多时候不是指向市场意义上的建筑商。真正令我们纠结的,未必真是对建筑的美学争论,而是建筑背后的权力问题。雷人建筑只是导火线,权力乱象才是症结。试问,难道新生活就一定要丢弃老建筑?

E:审美理念的粗鄙化,是权力因素之外,中国建筑的一个软肋。有人说,现在学校最紧俏的专业就是土木工程,其他系的学生毕业都愁找不到工作,而他们系无论怎样都不愁没活干。这是中国建筑的“大跃进”时代,人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认真思考哪种风格和样式是最好的、最美的。其实我认为,即使挨骂的那些风格前卫的建筑,也不见得就是真正的坏建筑。

F:中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国外建筑的好奇、对物质财富的向往和对新式生活的渴望,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多数中国人还是居住在由政府分配的简陋的单位住房里。老旧的房子住怕了,忽然进入舞禁初开的年代,有那么点儿洋房崇拜心理也没什么奇怪的。

G:说到求洋,我倒想起中国建筑曾经还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但现在似乎正在被经济、文化等各种力量裹挟进一个迷茫地带,所有城市几乎都是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你到一座城市,会发现这里和另一座城市没什么区别,几乎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这真的很奇怪。中国抛弃了自己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的身份,转身去求洋,却渐渐失去了自我,忘记了自己的建筑究竟该修成什么样子。

E:不管怎样求新、求洋,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断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迷失于不熟悉的审美情趣,这似乎不是最好的设计。如果为千城一面找找理由的话,我想可能还有两个:一是自古以来,中西方对复制或者雷同这回事,理解本来就是迥异的。西方人可能认为这是想象力丧失的标志,而在中国历史上,山寨有时就是秀肌肉的事情。其二是我们法治的脚步比较慢,对知识产权及创新、创意的保护还比较缺乏,抄就抄了,雷同就雷同了,法不责众。中国建筑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接轨,这是建筑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