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小城市为何不受待见
网络配图 将公共资源更多投向中小城市,突破等级化城镇管理体制,构建城镇化发展的公平制度环境 眼下,不少中小城市放开户籍限制,但农民似乎不太买账。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工流动人口68%愿意落户大城市,32%愿意落户中小城市。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绿皮书的数据也印证,2013年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仅为35.1%,远低于大城市。 中小城市为何不受待见? 对于农民工而言,大城市意味着更多机会,更好的公共服务。在北京打工10多年的小任坦言,收入比县城高出一倍,4毛钱的公交、两块钱的地铁,教育、医疗、保障等等许多条件是小城市望尘莫及的。一句话,此“市民”非彼“市民”,大城市更具吸引力。 对于地方而言,城市等级越高,获取、占有的资源越多,也意味着更好的投入产出,更多的GDP。于是,许多地方推进城镇化更青睐大城市,“摊大饼”、“造新城”投资势头不减。近日媒体报道,有关部门对12个省的发展规划检索发现,144个地级城市中有九成以上提出建设新城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越长越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建设,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相对慢了。近10多年,全国大城市人口增加了一倍,而小城镇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占比从27%下降到20.7%。 事实上,人口大量涌入已经使大城市疲惫不堪,交通拥堵、雾霾围城、地下水超采严重,在大城市“亮丽”的外表下,诸多“城市病”不断凸显。而中小城市占全国城市的80.6%,数量多,分布均匀,发展潜力大。推动中小城市发展,不仅是缓解大城市人口的“蓄水池”,也是今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加油站”。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 城镇化进程应以市场为主导,加快中小城市发展,要靠深化改革,突破等级化城镇管理体制等制度障碍,构建起中小城市健康发展的公平制度环境。政府应将资源更多投向中小城市,使公共服务分配更加均衡,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的功能、人口集聚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产业布局应更多向中小城市倾斜,让产业强、功能齐全的中小城市群脱颖而出,更多人享受均等公共服务,享受平等发展机会。 农民工的城市梦,是为了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加快中小城市发展,让他们有更多选择,比过度追求城镇化率更重要。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