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全市将建成3+N多中心格局
武汉2049远景规划研讨会进入最后一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等专家学者纷纷在会上发言,研讨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方向。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表示,武汉的城市空间发展,正处于郊区化、“大都市区化”叠加期,必须推进空间战略调整和布局转型,到2049形成“3+N”的多中心城市内部空间,多层次的“大武汉都市圈”战略空间。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 武汉处于“大都市区化”叠加期 “通过研讨,我们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谋划武汉2049,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为研讨会作总结,他说,这次研讨会令人突破了思想的“天花板”、明晰了未来的“坐标系”和“路线图”。 “发展城市要把握城市空间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唐良智认为,判断一座城市的承载极限究竟有多大,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硬约束”,即资源环境的约束;另一个是“软约束”,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能力。一旦超过这些极限,必然导致一系列城市病。城市要突破极限,实现持续良性发展,必然向郊区化、大都市区化演化。 “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是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新趋势。”唐良智说,几乎所有的现代化大都市都遭遇过“大城市病”。为此,伦敦、东京、首尔等城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城建设,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功能。 唐良智说,武汉的城市空间发展,正处于郊区化、“大都市区化”叠加期,必须推进空间战略调整和布局转型。通过城市空间战略调整和空间布局转型,到2049,形成“3+N”的多中心城市内部空间,多层次的“大武汉都市圈”战略空间。 唐良智认为,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始终是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现代化大都市也始终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的中心,工业化任务完成后,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主导产业,这会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最终,畅想2049,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大武汉,将引领(周边地区)形成区域一体、辐射全球的“大武汉都市圈”。 畅想2049,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大武汉,将引领(周边地区)形成区域一体、辐射全球的“大武汉都市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 武汉要着重发展新信息技术等四大产业 在第三次工业化革命大背景下,武汉应该如何做好产业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表示,武汉要着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四大产业。 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特征,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信息网络与实体世界的深度融合。冯飞认为,互联网都需要传感器,武汉可考虑把传感器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项目。 目前,国内传感器产业每年有几亿元的产值,但做低端的多,高端的少。在巴塞罗那,每个停车场都安装有传感器,通过网络即时让司机知道车位使用情况;在每个垃圾桶上也装有传感器,方便及时调度垃圾转运。 冯飞说,还有一个推荐的产业就是智能装备制造业。去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为16.8万亿元,其中10%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所贡献。然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只能满足6%-8%的国内需求,90%以上的市场需求靠进口,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 汽车是武汉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武汉未来必须考虑的事情。冯飞建议,还要考虑大力发展的是汽车产业中的模块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武汉还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冯飞分析,3D打印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产业,而3D打印技术发展严重受制于原材料。2012年,3D打印全球市场规模为22亿美元,2017年、2018年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60亿美元、108亿美元。但目前,3D打印生产的产品极其有限,因为没有相应的新材料,也就不能打印出相关产品。 汽车是武汉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武汉未来必须考虑的事情。还要考虑大力发展的是汽车产业中的模块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冯飞 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朱毅 未来江城整车产能将突破1000万辆 “到2049年,整车产能将达到1000万辆,站在世界汽车技术的最前沿。”研讨会上,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朱毅这样描述武汉作为“汽车之都”的未来。 武汉市经济开发区是武汉汽车产业聚集地区,朱毅说,预计今年经开区的汽车产销量将有望突破100万辆这一标志性数据,从此,武汉市汽车产业开始向1000万辆的产能冲击。 朱毅介绍,武汉市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大概有3个历史性阶段。到2015年,武汉开发区将形成不少于230万辆的整车生产能力,加上江夏区的通用等整车项目,届时武汉市在产能上可达350万辆。 目前,法雷奥车灯工厂、东风格特拉克变速箱等一大批重大汽配项目在经开区动工兴建,到2015年,武汉市的整车产值与零部件产值之比也将追上我国的平均比值1:0.7的水平。与汽车相关的赛车、玩车、赏车、改车等下游产业具有一定基础。 “下一个阶段就是赶上上海、长春发展的水平。”朱毅说,从去年的数据看,武汉经济开发区汽车整车的产量和产值均只有上海、长春等一半左右的水平,但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有望在2020年,形成不少于500万辆的整车生产能力,追上这些城市的水平。 最终,到2049年,武汉整车产能达到1000万辆,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成为创新元素最集中、后端服务业最完善、人才最密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车之都”。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石大鸿 将健康服务业打造成另一大新兴产业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石大鸿表示,早在上一个五年计划前,武汉就已经在孜孜不倦地寻求新兴产业,但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未来30多年,武汉可以将健康服务产业打造成另一大新兴产业。 石大鸿分析,21世纪,生物医药、遗传学、医疗影像设备和检测仪器等成为科学家们最青睐的创新领域。在实际应用上,医疗服务需求大规模增长。2010年,武汉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903.61元,仅比上年增长1.6%;但到2011年,这一支出就跃增为1272.39元,比上年增长40.8%,而其中中药保健品的支出连续两年增幅都在30%以上,健康养老成为社会性问题,新产业呼之欲出。 石大鸿说,杭州的电商、深圳的旅游,从无到有,井喷式发展只用了几年时间,其中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服务业与工业的结合,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结合。石大鸿分析,健康服务业正好具备了以上发展要素。未来,工业化将取得巨大成果,工业体量的快速增加,既为服务业的新一轮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又对服务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和高端化发展提出了要求。 未来,健康服务业发展特点如何?石大鸿指出,产业细分是其突出特点。如胶囊胃镜、癌症早期筛查仪等新技术、新设备问世,助推了医疗检测业从医院中分离;传统食疗与中医药结合,将形成养生产业。 对此,石大鸿建议,武汉要确定一个高起点的发展规划,将健康服务业纳入2049的宏伟蓝图中。健康服务业是社会资本极易聚集的领域,要拟定一个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激励政策。此外,由于健康服务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还需要形成发展的协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