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规划 查看内容

中国大城市病严重 为何还要建十个超级城市

2013-11-25 14:3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89|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纳瑟姆(1979)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演化规律所提炼出的S形曲线(即纳瑟姆曲线),城市化过程分为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加速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成熟阶段(城市化率高于70%)三 ...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纳瑟姆(1979)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演化规律所提炼出的“S”形曲线(即“纳瑟姆曲线”),城市化过程分为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加速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成熟阶段(城市化率高于70%)三个不同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化率超过50%,表明中国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后期,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将“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称为影响21世纪进程的两件大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纵观35年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从人口城镇化层面看,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每年有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从土地城镇化层面看,城镇数量显著增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全世界现在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是25个,中国才3个,占1/ 8,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1/4。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产值大概只占到了GDP的35%左右,美国和日本三大都市群都占到了60-70%。

  对此,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并不客气地指出目前北京等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并不是“大”惹的祸,而是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体制的问题。

  蔡继明称,对于城镇化的主打方向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有主张大的,有主张小的,还有主张中等的,折中的提法是协调发展。但协调发展显然不是同步发展,不可能把660个城市都扩大一倍,然后19000个镇也跟着扩大一倍。这个问题要从国情出发,还要从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来考虑。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都是首先进入大城市,30年来中国农民工进城的路线也是首选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圳。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人口已经基本上达到70%以上,这时人群又开始向周边小城镇扩展。目前,我们绝大多数城市没有进入这个阶段,所以过分地强调发展小城镇是不对的。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是达到了千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我国660个城市中,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才150多个。所以,我个人认为,至少在40多年内,到2050年,我们的城镇化道路还是应该以大城市为主。

  大城市可省2万平方公里土地

  第一,人口越进入大城市,越有利于节约使用土地,同时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被突破。我也做了一些测算,比如说到2020年人口达到14亿,城市化率60%。我们做了两个不同的测算,结果是,优先发展大城市比优先发展小城镇可以节省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有能力治理污染。东京的空气质量、环境要比北京好得多,但东京的规模比我们大。所以大城市出现污染问题,不是因为大造成的,而是因为管理水平、管理制度还有待于改善。城市越大,环保部门越能够做到产业化。

  第三,大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对比较发达,能够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第四,强调大城市优先发展,并不等于不要小城镇。大城市发展将带动周边的卫星城、卫星镇发展。

  大都市 千万人口级应建10个

  在蔡继明看来,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虽然出现人口拥挤等城市病,但是城市的承载量还远远不够。

  他指出,有人说,北京、上海、广州都太大了,似乎没有发展空间了,然后也不想建更多的超大城市。我觉得这个思路应该突破。全世界现在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是25个,我们中国才3个,占1/ 8,而我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北京在这25个城市里面排到第20位,上海排到第10位。上海与东京比,只相当其人口密度的一半。我们现在感觉到拥挤了,感觉到堵了,肯定是管理上的问题。除了北、上、广之外,我们还至少应该有七八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产值大概只占到了GDP的35%左右,美国和日本三大都市群都占到了60-70%。所以,从相对规模上来看,中国的大城市都还有发展的空间。

  进城意义 消费水平可提高两三倍

  近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外贸、消费需求和投资中,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率大大地下降。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要靠拉动内需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这些年,消费需求之所以在整个GDP增长中的贡献率偏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大量的人口还集中在农村,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没办法和城市居民相提并论。如果一个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收入水平相应地提高,他的消费水平一定会提高两倍到三倍。

  农村人口进城,不仅其自身的消费水平提高了,而且由于留下来的农民数量减少,也能使务农收入大幅增加。我们现在农民户均土地规模大概都不到十亩,相当于美国的1/400。这么小的土地经营规模,给农民带来的农业纯收入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一个农户能有100亩以上的土地经营规模,其收入就可以跟进程务工人员大体相当了。

  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一定是未来30年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也是众多学者和政府都能够达到的一个共识。

  进城进度每年800万要三四十年

  现在中国已经有2.6亿农民工往返城市和乡村之间,这个群体该如何实现城镇化?

  蔡继明认为,农民工这个概念,说明农民已经转变了就业方式,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了,已经变成了工人,但是他们仍然保留着农民的身份,他们并没有真正获得城市居民的待遇。新型城镇化的任务就是要让农民工完成第二个转变,即身份的转变,由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一旦完成了这个转变,农民工自然就消除了,这个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目前静态地说有2亿6000万农民工,预计到2020年每年还会有1000万农民进城,累计就有3.3亿农民工。按照国家发改委最近正在草拟的城镇化发展纲要,在未来7年当中只能解决1亿农民工的身份问题,那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还有2亿农民工没有真正变成市民。而在2020年以后,还会有农民进城,这个过程至少要持续到2050年以后,才能逐步放慢。

  但也有地方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路径。比如广州,正在推行积分制入户。有关资料显示,在2010、2011、2012这三年当中,实际上我们解决了2400万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户口,平均每年才800万。所以整体的城镇化仍然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中国城市化的两个关键

  2013年11月4日,在成都举办的“天府峰会”论坛上,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从全球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提出了他对中国城市化的两点建议。

  姚洋指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脱不开世界城市化道路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最终形成大型的城市群,像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遍地开花的城市化道路是走不通的,最终应该回到大的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姚洋说,学者们曾经设想过,究竟有没有一个最佳规模的城市化,比如200万人口?但现实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利用齐普夫法则向与会者分析了两条曲线,即各个规模的城市都是存在的,没有哪个规模的城市特别突出地多。”

  没有最优规模,但城市化并非毫无规律可寻。姚洋表示,“虽然一个城市没有最优城市规模,但有可能存在最优城市化区域。”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可能会不断向多个区域集中,但并不会全部集中到大城市中,而是在城市区域内又会有局部的分散,即“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区域化的城市化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的城市化区域主要为东北部地区,五大湖区域,南部及西海岸,美国中部的人口就非常稀少。日本的人口密度很高,但同样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化,主要集中于关东和关西,占到全部人口的40%-50%;联邦制的德国也是如此。

  回到国内的城市化发展,姚洋指出,未来中国的人口将随着城市化进程向以下几个区域集中:除了已经形成规模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姚洋还特别看好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三角,因为这里不仅周边人口众多,水资源也很丰富。

  2015年世界十大超级城市:中国上海

  《福布斯》的未来城市评估报告还预言2015年的世界十大超级城市,其中包括中国上海、日本东京及印度孟买。

  文章称,1900年全球10大城市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而伦敦以650万人口雄踞世界十大城市之首。然而,这个当年的头号城市如今显然已力不从心,无法承担如此名号。相比之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则纷纷跻身榜单。其中,中国上海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十大超级城市之一。评估数据显示,到2015年,上海的人口将增至1720万,成为全球第7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世纪前的十大超级城市,除了日本东京外,全部滑出榜单。评估报告显示,虽然东京近年的出生率跌至新低,但到2015年仍会以3550万人口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而1900年,东京只有150万人口,位列十大城市第7位。 然而,报告同时指出,人口剧增促使城市不断扩张,加上资源急速消耗及人口分布不均,预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住在城市贫民窟的人数将多达20亿。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