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气候大会:“中国声音”继续发力
摘要: $(document).ready(function(){ $('.newContent img').attr('alt',"华沙气候大会:“中国声音”继续发力"); });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从德班到多哈,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再次热议减排承诺。 ...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从德班到多哈,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再次热议减排承诺。 11月11日,来自194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第1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会议(下称华沙气候大会),会议的其中一项议题就是2020年前各个国家如何提高各自的减排承诺。 据记者了解,11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行动和取得的成效,并披露了中国参加华沙气候大会的基本立场和主张。“中国声音”将在华沙气候大会上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推动华沙会议取得成功。 积极兑现减排承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有关情况时表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效果表明,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是认真兑现承诺的。 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中国政府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工作,实现了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到2012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了5.02%,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7万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十二五”前两年也减排了三四亿吨的二氧化碳。 另外,2012年以来,中国还加强了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能力,在防灾减灾等领域积极行动,减小了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减排任务任重道远 虽然中国在积极兑现减排承诺,但减排任务还任重而道远。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谢振华说,气候变化是对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都要承担与自己国家国情相适应的义务。 据记者了解,华沙气候大会的另一个议题是2020年以后要实施的新协议,包括原则、目标等。新协议将接替《京都议定书》继续确定各国如何分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对于新的协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认识有所不同,基本争论是如何理解“适用所有缔约方”、如何理解“在公约的指导下”、如何解读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解振华指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减排,还适用于资金、技术、核查等一系列要素,所以各国都要积极采取措施,来承担与自己的责任、发展阶段、国情相适应的义务。 资金问题至关重要 落实来自发达国家的气候资金和技术问题是这次华沙气候大会的一个核心议题。“要真正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可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在接受中外媒体联合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他说,把落实资金问题作为此次大会的核心议题,主要是因为现在气候变化的一些现象很多都是发达国家在约200年的工业化过程当中无约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所以,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减少自己的排放,同时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来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稍早前举行的“基础四国”第十七次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四国在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发达国家应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这份声明提到的承诺是指2015年之前要筹措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到2020年前要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巴西对外关系部副秘书长何塞·卡尔瓦罗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资金问题确实是关键问题,发达国家必须采取切实行动来落实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能力建设和技术转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