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中小城市将成城市化主场

2013-11-17 15:2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40|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document).ready(function(){ $('.newContent img').attr('alt',"中小城市将成城市化主场"); });   近日,《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下称《绿皮书》)发布会召开,《绿皮书》指出,我国中 ...

  近日,《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下称《绿皮书》)发布会召开,《绿皮书》指出,我国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区域城市化率仅为35.1%,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进行的主战场。

  未来的主场

  《绿皮书》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几乎是世界城市化同期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城镇化程度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2000—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2.6%。其中,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5.1%。

  《绿皮书》同时从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协调和谐三个方面对全国1992个市县的中小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度中小城市总体城镇化质量指数为43.2,总体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在集约智能方面,中小城市远逊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低碳绿色方面,能耗偏高、水质不达标等问题比较突出,而空气质量则相对较好;在和谐协调方面,城乡收入比、城镇化率与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之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预测,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34%,届时全国将有8.37亿人生活在城镇中。与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进行的主要战场。

  中小城市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东北亚开发理事长郑新立指出,城镇化是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二三线城市群的崛起将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发展次级区域经济有利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郑新立表示,中国特色城市化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县城为中心,包括县城关镇、若干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在内,形成的就地城市化的模式。

  面临的障碍

  《绿皮书》在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会暨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座谈会上发布。

  课题组还从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协调和谐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在1992个被评价市县中,江苏昆山市、浙江义乌市、浙江绍兴县、湖南长沙县、江苏张家港市、江苏江阴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四川双流县、辽宁海城市位列全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前十强。

  在与会专家看来,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城镇体系不合理、城市之间恶性竞争严重,在城镇化过程中各方利益冲突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是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障碍和问题。

  此外,《绿皮书》还对2013年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指出,由于大城市用地成本和人力成本高企,加之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中小城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分区域看,由于成本优势丧失以及遭遇普遍用工荒,东部地区投资潜力尽管依然居于领先地位但优势进一步减小;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小城市,投资潜力均出现提升,其中,中部地区延续近年来加速改善投资环境态势,在基础条件和政府效率方面提升最为显著。

  改革的方向

  与会专家学者和来自部分中小城市的代表在座谈中认为,加快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创新城镇化的相关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对中小城市建设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均衡配置;坚持产业先行,建立产业园区城区化模式;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融合,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建设智慧城市;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做到城市设计有机化、紧凑化,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强化城市管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多元化的农地征用补偿政策,让农民分享城镇化带来的成果,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

  郑新立指出,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释放城市化潜力的关键;要解决城市化中的一些难题,涉及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民转变为市民,城市化增加建设用地,需要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来弥补;城市化增加建设用地,需要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来弥补;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农业,需要鼓励土地流转集中的制度;建设新农村,农村新型社区,需要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村房地产的商品化。

  “解决当前城市化的四大难题,需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要探索农村土地积极所有制的实现方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会为我国的城市化提供一个重要的制度保障。” 郑新立在会上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指出,人的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最核心的问题,解决这些农民工,首先要解决已经在城市的农民工的落户问题,解决户籍问题是最重要的。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表示,在科学推进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或发挥城镇化的潜力方面,必须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他认为,在国家或中央的文件中,应该对“农民工”的称谓进行改变。

  “我认为,‘农民工’不是一个称谓问题,是一个农村制度改革,特别是农民变为市民的改革中的基础问题,或者说得更犀利一点,这种做法几乎是社会对农业、对农民的另一种体制的剥夺。”王长胜说。

  住建部村镇司原司长李兵弟指出,城乡一体化是各个城市发展的大目标,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应当把富足小城加特色小镇,加美丽乡村作为广大的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发展目标,这样更容易启动或推进城市的发展。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李兵弟建议,要注重按照城乡一体化生态保障、经济发展、老百姓致富的目标进行规划,注重产业要素的同步、协调和特色化发展,注重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服务、保障均等化的推进,注重城乡有差异化的发展,注重体制机制与政策方面、配套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