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之路应该怎么走
简介: 城镇化最本质的要求是非农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水平的提高。 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推进改革,构筑有利于城镇化发 ...
城镇化最本质的要求是非农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水平的提高。 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推进改革,构筑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此,应主要做好规划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要素市场四项改革。 真正健康发展的城镇化,不是某一项指标的单向推进,而是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非农产业与人口集聚的关系,非农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提供的关系,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城镇建设中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关系。 城镇化的课题之所以能够成为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我认为,既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长期来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基本上表现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保障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短期来讲,现在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扩大内需,而城镇化被认为是现阶段最大的内需所在。 老式城镇化势头并未明显减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城镇化的水平大幅度提高。和相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提高的速度和水平都非常快;第二,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突出的;第三,形成了若干成规模、联系紧密的城市群;第四,城乡一体化的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面临很多突出的问题,我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我国城市建设粗放发展的问题非常突出。建新城、建新区、房地产泡沫,以及现在很多地方不断出现的所谓“空城”、“鬼城”现象,导致有限资源浪费。第二是进城农民工,虽然他们算入了城市化人口,但并没有享受到该享受到的市民待遇,这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三是一些城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堪忧,这在一些北部和西部地区尤为突出。第四是一些城市建设在历史文化价值上的挖掘不够、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比较突出。 前一段时间我到很多地方做了调研,从实践来看,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但是,老式的城镇化势头和惯性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减弱迹象,不管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还是强调要优化城镇化的布局,还是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似乎都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大兴土木、大干快上、搞房地产建设可以抢占的机遇。 城镇化的三个本质要求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我认为,要厘清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我们确实有很多认识问题需要解决,二是改革问题。 认识方面,首先需要对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来探讨怎么实现健康发展的问题。城镇化的本质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被忽略,那么,城镇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定会表现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大家知道,在传统社会,人类经济社会主要与大自然直接打交道,而人类在脱离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从经济层面来看,就是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非农产业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率和财富创造能力的过程。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一方面表现为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必然表现为经济活动不断的集聚,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不断积聚过程。这两个过程,一个就是所谓的工业化过程,实际上是产业化的过程;另一个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我们叫做城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和追求效率的一个必然结果。 基于这样的理解,城镇化有什么样的本质要求?我觉得主要有三项。第一,最本质的要求是非农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升,这些产业大多集中在城市,必然是一个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升的过程。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我们不管在宏观政策制定,还是在微观的实践中,常常会被遗忘。 按照上面理解,城镇化应该是工业化的伴生物。但是这个需求,只能来自于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那种把城镇化作为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扩大内需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的思路,需要非常的谨慎,值得商榷。 第二,城镇化的过程是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但是就城镇化的本质要求而言,在这上面还要增加一些内容。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没有稳定的就业、没有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使居住从农村转向城市,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有个基本特点,农民进城促使制造业发展,非农就业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从农村被吸引到城市。但印度的城镇化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因为农民在农村破产了,失去土地,流落到了城市,没有足够的非农产业的就业支撑,所以他们在城市只能打零工,摆小摊,这种就业和收入水平只能导致贫民窟的出现。 第三个基本要求是,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必须要有相应的城镇建设跟进,这包括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如果没有这一条也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