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造城运动”变脸 今后打造“人的城镇化”
《河南商报》推出“郑州城中村改造十年”系列报道以来,引发强烈反响。日前,郑州市政府肯定报道为郑州城市建设提供了一面镜子,并回应了城中村建设的背景及未来规划。 改造 城中村严重影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郑州市政府表示,城中村改造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全省乃至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随着城市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中村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社会治安混乱、人居环境恶劣、配套设施欠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也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城中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专家、学者也曾抨击城中村问题,广大村民和市民要求改变城中村脏、乱、差局面的愿望非常强烈。 郑州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改造”的原则,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先后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一套规范、有效、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工作机制。 尤其是2012年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围绕交通道路、生态廊道、四类社区、组团起步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和产业集聚区六个切入点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加快了郑州市的城中村改造进程。 成效 盘活建设用地,四成多用于公共配套设施 截至目前,郑州市已开工建设安置房1400万平方米,已交付5.17万套;医院、学校等非营利用房已开工54万平方米,竣工39万平方米;总投入资金971亿元。 在已完成土地招拍挂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已累计盘活建设用地3.3万亩,其中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用地,占盘活土地总量的42%,相当于48个紫荆山公园的面积。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174所,将大大缓解郑州市中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规划新建扩建道路160条 郑州规划新建扩建道路160条,占地3040亩。以燕庄为例,它的改造打通了未来路和金水路,构建了郑州的二环路网结构;而随着聂庄村拆迁即将打通的纬二路、纬四路,将缓解金水路和黄河路交通拥堵现状。围绕全市打通188条断头路和“井字+环线”,郑州先后启动了涉及科学大道西延的五龙口村、涉及金水路西延的沙口村以及紫荆山路南延的站马屯村等村的拆迁。规划绿地188块,占地3098亩,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建成一大批商业综合体 改造过程中,着力配建社区服务中心、医院、社区卫生站、派出所、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累计占地1884亩,城市功能得到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高,方便了老百姓的工作、生活。通过改造,在郑州市建成了曼哈顿广场、国贸中心、升龙国际中心、万达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未来 重点打造“人的城镇化” 郑州市政府称,传统的城镇化是粗放式的大规模造城,而新型城镇化更注重的是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中村改造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郑州市委提出的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全市农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的“四个合理”和“四个城市化”工作任务和目标,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将树立“百年规划”意识,坚持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建筑相结合,高质量、高品位地编制城市设计规划,突出整街坊、整片区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地配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村民真正变市民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不仅要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保障,还要使村民真正从身份上变为市民,为此郑州市也在着手制定关于支持城镇化的意见,对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各种社会保障进行明确,即改造和改制双同步的“双改”政策。加大集体经济产权改革,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区物业管理和群众自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村民思想观念转变的引导和宣传力度,努力实现公共教育、就业保障、社会保障、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但使村民从形式上转为市民,更要使村民彻底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融入城市生活。 链接 国外也有“城中村”改造 美国、英国、印度、巴西等国家,也都经历了城市化进程的拆迁改造阶段,拆迁的目标类似于我国的“棚户区”。“二战”结束后,英国就开始大规模拆除“棚户区”,到1975年基本结束,历时30年。 西方等国家对“棚户区”的改造,一般做法是政府立法扶持房屋建设,提供租金补贴, 大量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员从租住“廉价房屋”到自购住房,最终成为城市长久居民;逐步纳入城市规划,引入开发商等市场手段开发改造;各部门统筹规划,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改造;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同时积极为贫困人口寻找致富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