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界到无疆 建筑模型对话收藏市场
陈展辉 马达思班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中国区总经理 贾伟 保利国际拍卖现代当代艺术部总经理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草图和模型是建筑师与自然、社会、自我对话的语言和工具。它们记录了建筑师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轨迹,流露出建筑师作为个体的喜好,也反映出建筑师双手的灵巧。如何让这份珍贵的资料得以良好地保存并且如传统艺术品般纳入收藏行列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建筑师草图和模型拍卖虽然起步较晚,但颇具潜力,建筑师的草图和模型正在受到中国艺术圈和收藏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建筑的副产品仍然具有很强的价值 曹晓昕:拍卖模型对于所有建筑师来说都是破天荒的事,请二位先介绍一下这次拍卖的情况。 贾伟:去年我们就做了国际知名设计师的首次拍卖,当时没有建筑师的参与。到第三场今年春拍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要去推“人”,这个“人”就是设计师、建筑师。我们从30多件作品中挑选了18件作品参加这次的春拍。在拍卖的平台上,这些作品是巨大的扬声器,因为它们以最快的时间吸引了媒体注意力,对建筑师也好,对设计师也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建筑师草图和模型的收藏群体目前还非常小众,但你会发现我们做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引起了更多人对这个板块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更多媒体对建筑师的关注和了解。 陈展辉:中国的建筑创作在过去二三十年都被认为是一个工程体系,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的体系,从建筑创作可以跨界到展览、美术馆或建筑博物馆、建筑画廊、拍卖,包括最后到收藏家、评论家、媒体,这是一个与当代艺术一样的链条。国外一般是先有机构,比如建筑博物馆、建筑画廊,再有收藏、拍卖;中国还没有建筑画廊的时候就已经有拍卖了,在这方面是比较超前的。 曹晓昕:这次我的模型也被拍出去了,而且拍了十几万,高兴之余我也在想,收藏我那个模型的买家到底是图什么?我们卖的是建筑师还是建筑师的思想,或者就是卖的模型成果? 贾伟:在西方的拍卖当中有一个术语叫master drawing,就是素描,专门有一小众人群去收藏艺术家的素描,在中国我们还没有这个概念。素描其实是艺术家的骨头,是研究这个艺术家最重要的资料。那么建筑师的草图也好,模型也好,其实也是对这个建筑师的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和研究。因为最终极的成果——建筑是没有办法捧回家的。 曹晓昕:就是说,建筑的副产品依然具有很强的价值。 贾伟:模型也好,草图也好,它已经超越了艺术衍生品的范畴,成为这个建筑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收藏群体肯定是小众的,但是你会发现,这个群体是存在的并且不断扩大。
未来,建筑师的思想或许可拍卖 曹晓昕:我有一个设想,未来是不是真的可以去拍卖建筑师的思想?这可能有点颠覆建筑学本身的含义,因为建筑是要落在一个特殊场地上的。 贾伟:我觉得有这种可能,现在国际知名设计师拍卖的图录里面,我们是把建筑师和设计师放在一起的,但是在未来有可能剥离开。之前的设计领域中主要是版权交易,因为设计师一定是要面向市场的。还有一种可能性,我们给设计师预设一个语境,他设计的床也好、家具也好、灯也好,连同这个语境一起拍卖出去。如果这样去转变的话,设计师可以在一个空间里把他的想法展示出来,然后把这个方案拍卖给厂家,我觉得有很大的可能性。 陈展辉:贾伟说的问题是,建筑师的思想是可以被拍卖的,但这个思想不是做建筑,而是建筑师利用建筑的学术基础做了艺术的事情或设计品的事情。 因为建筑的思想是要落地的,你很难预设一个没有场景、没有条件、没有业主、没有经费的东西。如果从现在我们对于建筑创作的理解来看,它是失败的,但从保利的角度来说,建筑师的有些思想可以操作变成艺术,脱离了场地、脱离了被委托的语境是可以做的。比如在一个3米×3米×3米的空间,我创造一个我的想法,你可以搬到任何地方。 曹晓昕:对,但我们也不能回避,在建筑设计中确实有一类设计有极强的通用性,比如类似于装配就有很强的通用性,甚至可能有一部分与场地有关或者与文化有关。 陈展辉:这实际上是建筑师的跨界工作,或者说建筑师将来可能会统治很多领域。一个例子就是同济几个年轻人在研发集装箱建筑,因为集装箱是可以放在任何地方的,所以他只要做出一个装配体系,就可以拍卖。 建筑拍卖市场的成熟需要多方介入 曹晓昕:你对这次拍卖的结果是什么样的预期,满不满意? 贾伟: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之前我也在想这个市场到底是什么样子,大家会不会接受,会不会有负面的影响。但看起来人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就我接触的设计师或建筑师来说,我感觉他们可能没有像当代艺术家那样集中抱团地往前走,他们还是比较松散的状态。但是他们的拍品价格绝对没有泡沫,他们是在一点一点地积累自己。 曹晓昕:这次拍卖的定价有没有一个规则和系统? 陈展辉:这次的定价都是我在引导,我去欧洲专门看了与建筑模型相关的一个画廊的情况,基本上都非常贵。因为总的来说,不管市场怎样,首先建筑模型和草图应该是艺术品,或者是起码按照艺术品来对待。至于它的价格多少,可能是由很多偶然性因素和市场行为决定的。 曹晓昕:不光是保利,我觉得更多拍卖机构应该介入到建筑师的作品包括模型、草图甚至未来的创作思想中来。 贾伟:我也希望有其他拍卖公司能介入进来,但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制定一个标准,哪一类东西是可以上拍的,包括同一个建筑师的哪些东西是可以上拍的,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是在做引导,不能把人引入歧途,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来协助我们把事情一点一点地做好,让根基扎得更深一点。我们自己也会去摸索一个定价体系,因为很容易估艺术家的价,但是设计师、建筑师怎么去估价和定价,这其中很有学问,我们也是在一边走一边学。 曹晓昕:我们可以畅想一下,也许再过10年或者20年,当一个城市拥有若干建筑博物馆的时候,那时我们的拍卖市场可能才能真正成熟,实际上就是有一个群体性的消费基础了。 陈展辉:建筑有这个机会,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本土的,不像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可能是被西方引导了也好,误导了也好,都是别人说了算。但中国的建筑是在中国盖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本土性比当代艺术更强。另外,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最大门类的艺术,艺术最早也是从建筑来的,而且对于收藏家来说,不管专业不专业,其实建筑最容易理解,因为他每天都要用,建筑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本文观点来自《随昕所遇》) 《随昕所遇》由中国建筑新闻网独家策划出品,是一档以实践在第一线的建筑师的视角来解读建筑行业和社会热点的谈话类视频栏目。栏目邀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担任主持人,每期邀请两位不同领域的知名嘉宾参与,谈话内容涉及与建筑相关或不相关的热点话题,包括城市、建筑事件、流行时尚、科技创新、社会热点等,话题既在建筑领域之内,又拓展至更宽泛的社会层面。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