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中国城镇化道路新思维 大学带城企业造城市场兴城

2013-11-6 11:3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9|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中国城镇化道路新思维   让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长期以来资源配置及有关政策方面多向大中城市倾斜,小城镇发展一直处于活力不足、成长不快、发育受限状态。因此,充分调动教育资源 ...


中国城镇化道路新思维

  让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长期以来资源配置及有关政策方面多向大中城市倾斜,小城镇发展一直处于活力不足、成长不快、发育受限状态。因此,充分调动教育资源、民间力量、社会力量开发小城镇,走大学带城、企业造城、市场兴城的路子是中国推进城镇化切实可行的途径。

  大学带小城,校城共繁荣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大学对小城镇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创建于1209年的英国剑桥大学和1168年的牛津大学都坐落于乡间城镇,其所在地在大学带动下,人口都在10万以上。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坎布里奇镇,人口也达到10万左右;爱因斯坦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22年时光的普林斯顿大学也位于一座别具特色的乡村小市。

  目前,美国人口3亿,大学有3500所,即平均不到10万人就有一所大学。33个州的大学多分布于城镇中,其中城镇大学数量高于城市2倍以上的占21个州,有的州高达10倍以上。日本每个县都有多所大学,爱知县人口710万,有73所大学;北海道570万人口,有62所大学;枥木县人口200多万,拥有18所大学。

  如果按照上述大学数量与人口的比例,我国应该创办13000多所大学,而目前只有2300多所,我们完全可鼓励支持各类大学选择区位交通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人文底蕴深厚的小城镇,到那里去创办分校或独立学院。创办于1868年的美国加州大学先后在加州不同地区设立了9个分校,每个分校都带起一座城镇,每个分校都是所在城镇的核心部分。

  我国借鉴这条路子,农业大学和高职院校应先行一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再逐步向其他院校推开。这样既可消解大城市里大学资源过度集中、无限膨胀的现实,又可解决在大城市办大学成本过高、资源闲置等问题。在小城镇办大学可以采取学校自办、校镇共办、企业联办等多种方式。国家和省一级应出台相关政策,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在土地供给上按公益事业批给计划,地方政府做好道路、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小城镇建大学将产生立体式带动效应。一个学者可能带动一个产业,一所大学则能让所在城镇成为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辐射源和加速器。在这方面,有些地方的探索已经走在前列。

  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坐落在陕西咸阳市杨凌镇,目前仅教职员工就有3.5万人。杨凌镇在这所大学带动下城市户籍人口已达8万多,目前已吸引了81个民营性质的研究机构,56个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平台,院士13人,从一个西北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的“农科城”,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大学落户小城镇,对大学自身有积极影响。一是有利于学术研究。由于远离喧嚣的大城市,专家学者能够心无旁骛潜心做学问。二是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大学能及时了解所在地企业、农民及社会的实际需求,专家、学者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研人员、学生有了稳定的实验、实习基地,科技成果得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不仅能减少生活成本开支,免受大城市高消费的干扰,更能深入了解草根生活,减少一份好高骛远的浮躁,使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难度大大缓解。

  大学带城,政府只需极少的投资“四两拨千斤”,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城镇的竞争能力和资源集聚能力,更能从源头上扭转城乡资源配置不公的格局,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釜底抽薪之举。大学落户小城镇为乡村社会获取教育资源、提升能力带来了极大方便,是破除阶层固化、推进社会流动的治本之策。

  企业造城,先城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城镇化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碧桂园、世纪金源、万科、万达、绿地等房地产大鳄在全国造城数百。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碧桂园的造城版图从广东、湖南迅速扩张到湖北、江苏、安徽、辽宁、内蒙古、黑龙江、重庆、天津、广西、海南等地。世纪金源也已成功开发了北京世纪城、昆明世纪城、长沙世纪城、贵阳世纪城和合肥滨湖世纪城等。每个世纪城投资数百亿元,开发面积500万平方米左右,居住人口都在10万人左右。

  企业造城走的是先城后市的路子。房地产企业根据有关规划,按照产城一体、职住一体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融资、市场运作、规划建设等优势,选择靠近园区、符合城乡规划、区位优越的城郊或乡村创建新城,建设商品住宅、城市综合体、星级酒店、文化旅游商业街、中小学和幼儿园、社区服务设施等,甚至包括湿地公园。

  这种新模式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政府可考虑把这些功能齐全的新开发社区当成独立的小城镇,放手让企业组织业主独立管理、自我服务,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城镇管理委员会。政府根据人口数量,可给予相当于乡镇级、副县级或县级各项政策待遇的帮助,具体实施可通过城镇管理委员会落实。

  企业造城,一是政府不用花钱,还可从出售土地中获得收益,增加当地政府和农民收入。二是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企业组织业主民主管理,政府只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无需设立系统的行政机构。三是带动当地产业和居民集聚,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拉动消费。四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一大批房地产企业,在造城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技术水平,增强了管理能力。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