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变局下的疯狂与反思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时代。 目前,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在70%以上,有的国家已经超过了90%。中国的城镇化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据十八大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实际城镇化率将超过60%。 中国城镇化的列车正在高速行驶,城镇化带来的多种正面效应正在日益显现,但城镇化导致的负面作用也在加速累积。 国家总理李克强就任后启动了新一轮城镇化战略。可以预见,中国的城镇化又将开始一个新的征程。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有必要对城镇化进行梳理和反思。 1. 城进村退 城镇化所到之处,乡村保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特色,被急速抹去,这种差异性最终只剩下单调的一致性。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无法摆脱“城市”,乡村只成为了记忆。 湖北省京山县徐杨村,九成青壮年外出打工,全村户籍人口200多人,实际上常年在村里生活的,只有不足百人,大都是老弱病残幼。 儿女在外打工,老人独守乡村,留守儿童没有了父母在身边的体贴与呵护。村子缺少产业带动逐渐凋敝,环境保护堪忧…… 这是如今很多农村的真实写照。 在城镇化高歌猛进的同时,大量农村正在无可救药地迅速衰落。 同时,城郊结合部的大量乡村,被城镇化的浪潮席卷,诸多特色民居被一栋栋格式统一的高楼大厦替代;乡村的淡雅、宁静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灯红酒绿、喧嚣与热闹。 城镇化所到之处,乡村保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特色,被急速抹去,这种差异性最终只剩下单调的一致性。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走到哪里都觉得似曾相识,都无法摆脱“城市”,乡村只成为了记忆。 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29年里,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仅从1949年的10.64%上升到1978年的17.92%,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中: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城市对非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有着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1992年的27.63%,平均每年约提高0.7个百分点,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3倍。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模式逐渐被制度安排和投资引导的方式所取代,传统体制与市场调节机制并存。 于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量人口在城市生活居住了下来,城镇数量和规模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城镇化承担着拉动内需的重要使命——未来中国的内需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将来自潜在的农村人口,城镇化势必释放大量内需。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认为,十八大后,城镇化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 遗憾的是,中国正在狂飙突进的城镇化,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