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建筑装饰设计从业人员身份认同的研讨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美术学院相距并不远,然而把建筑与艺术两个不同学科契合在一起,似乎还有较长的路要走。9月29日,一场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主办、以“行至水穷处——设计者的境界”为主题的小型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吴晞,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秘书长、设计委员会秘书长刘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张月以及部分刚刚获得第四届筑巢奖金奖的获奖者汇聚一堂,就建筑装饰设计方面的话题展开讨论。 在近三个小时的研讨中,设计取费、人才培养等话题用时并不长,与会者将时间更多地用于讨论一些既核心又基础的本体问题——中国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吗?我们这些从业人员又应该被称作什么?这些疑问萦绕在现场每个人的心头。 朝阳行业乱象 “去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的产值为2.9万亿元。其中,设计产值约为1000亿元。”吴晞介绍。他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建筑装饰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速度远快于很多行业。与建筑装饰行业共生的装饰设计行业在行业产值、企业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以说,建筑装饰设计行业是我国的朝阳行业之一。 任何行业快速发展,在积累成就的同时,也必然积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取费乱象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已成行业内公认的顽疾。 “2002年出台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已经使用了十多年了,有些内容已不太适应行业现状。比如,设计取费太低。”吴晞说。他表示,普通设计师每平方米设计费大约为200—300元,而在香港,每平方米设计费可达到400—500元。 他认为,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中关于室内装修设计方面的条款细则不细且未能与时俱进。“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对设计的理解已不仅仅是设计图纸这么简单了,而是需要为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建筑不仅是一个有功能的房子,它还从不同角度反映着文化形态,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国内设计师的话语权是有限的。”吴晞说。 职称认定困难也是导致设计师话语权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吴晞介绍说:“建筑装饰设计在我国不像在国外有完整的注册管理制度,并且称呼五花八门,从业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自1988年原建设部出台‘建筑装饰专项设计资质’以来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其间建筑装饰设计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建设主管部门和社保部门是否真得了解我们这支设计师队伍的生存状况?或是了解,但是无从改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