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江门百年侨房何去何从

2013-10-14 10:0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20|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在侨乡江门,从新台高速大江镇出口到达大江镇,巷道两旁伫立着100多幢洋楼,皆为青砖灰瓦、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每幢洋楼高为两层,地下一层都有两根方柱顶托起二楼前座,可以挡雨遮阳。两旁的洋楼相互之间紧 ...

  在侨乡江门,从新台高速大江镇出口到达大江镇,巷道两旁伫立着100多幢洋楼,皆为青砖灰瓦、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每幢洋楼高为两层,地下一层都有两根方柱顶托起二楼前座,可以挡雨遮阳。两旁的洋楼相互之间紧紧地依靠着,连贯成长长的走廊。虽然每幢“洋楼”外形各异,但大小高度整齐划一。然而,这些洋楼绝大部分已经人去楼空,空置了几十年,已经成为一座空城。

  由于历史、地缘等原因,珠三角早在一百多年前便有大量居民或是为了谋生,或是为了逃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达东南亚或欧美。就这样,大批华侨形成,而留在他们身后的,便是大批祖居地的房子。时隔百年,这些侨房的命运如何?这些建筑又将如何找到自己新的出路?

  走访:各地侨房大多“风烛残年”

  在江门大江镇,虽然每幢洋楼的正面均刻有名字,由于风雨侵蚀,大部分已经斑驳脱落,仅有数幢可以依稀辨认出“光荣堂”、“永安堂”、“同和栈”等字样,而留守的也仅有两户,一户是年近60岁的雷锦均,另一户是93岁的李婆婆。

  雷锦均回忆说:“这里曾经十分繁华,父亲对我说,我家对面是一家茶楼,每天人头涌涌,在茶楼里,有唱戏的、说书的,热闹非常。”

  中山作为珠三角其中一个著名的侨乡,在石岐区、南区、沙溪镇以及现在的火炬开发区等地,可以寻觅到不少有显著特色的侨房。目前,中山的空置侨房最少有2100多间,当中半数并无房屋代理人,而且属于危房的就有300多间,情况不容乐观。

  同样作为著名侨乡的佛山,目前共有60万华侨。这些人旅居海内外后,在佛山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华侨老屋,主要集中在佛山禅城老城区以及南海区九江镇等地。时光荏苒,老屋也早已不是当初离开时的模样,佛山更多的华侨房面临的是拆除或纠纷的命运。

  侨房两大难题

  房子“确权难”

  林先生老家开平,建国前举家离开家乡出外谋生,留下家里的祖屋由村里的乡亲帮忙照看。出外很多年,清明节林先生偶尔带着子女回老家祭祖。近些年,每次回家,都有一件心事压在他的心里:祖屋的产权一直没有办法确权。

  林先生小时候随父亲离开老家前往美国谋生,在多年的谋生搬迁中,不幸将房契等材料遗失,导致无法办理房屋确权手续。

  与林先生同样难以给房屋确权的还有蓬江的张先生,得知老家蓬江经济建设的需要,他主动将自己的祖屋拆迁,其后新建了一栋房子,面积也比原来祖屋少了一倍左右。不过,房子建好了,但准备办理房屋产权证时,却被告知因为不符合政策,他目前没有办法拿到产权证。

  而来自鹤山的徐先生,旅居海外多年后,8年前回到老家,在原来的宅基地上新建了一栋楼房,但到现在还没有办到土地证,徐先生担心由于没有办到土地证,以后的房屋权亦恐怕很难得到保障。

  成年久失修的文物

  侨房是侨胞“根”的象征,当中不少便因其建筑精美而成为当地的文物。然而,记者走访发现,不少甚具保护价值的侨房却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

  在江门长堤风貌街,独具特色的骑楼举目可见,精美的雕花、雅致的梁柱,讲述着这片街区繁华而高贵的过去。然而,记者同时看到,时间的侵蚀,已让这些骑楼有了“伤痕”,一些骑楼虽经过粉刷重修,但粉刷的石灰脱落了,裸露出生锈的门窗、斑驳的墙。“虽然此前政府已多次整修,但力度仍不够。如果不及时抢救保护,这片老街区恐怕要退出现实的舞台了。”见证了这片街区发展史的长者梁伯说。

  中山的空置侨房中,有300多间危房。由于难以找到业主或者他们的后代,当房屋成为危房需要修葺或改造时就会遇到困难,只能依靠侨房所在镇区的基层侨办出面解决。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