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探秘 吉家营长城古堡
“十一”假期,京城雾霾卷土重来。市民们戴上口罩,行色匆匆。而地处北京市密云县最远郊的吉家营村却有另一番景象:村民们一边悠闲地晒着太阳,一边唠着家常。主妇们在屋里做饭,小孩子们在街巷中嬉戏玩耍。古旧的城门、残破的城墙、斑驳的石路、质朴的影壁、乌黑的瓦片,在远方蜿蜒逶迤的长城的衬托下,愈发显得清幽而深邃,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如歌的历史…… 长城脚下的戍边小城 吉家营坐落在雾灵山的西北山麓,隶属于密云县新城子镇,是一个由戍边城堡发展而来的山村,与长城有着甚深的渊源。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吉家营附近的长城最早建于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北齐。经过上千年的风吹雨打和人为破坏,到明代已破败不堪。 洪武初年,败退回漠北老家的蒙古人羽翼尚存,还具有一定的实力。刚刚推翻元政权的明朝统治者为了防止蒙古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再度入侵中原,开始修复和兴建长城,希望凭借永久性的防御性工程,御敌于国门之外。 据史料记载,历时200多年的修筑工程在17世纪初才基本完工。绵延起伏的明长城横跨现今的延庆、怀柔、密云等6个区县,仅密云境内就有200多公里长,堪称一道横亘东西的坚固屏障。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长城可以抵御外来入侵,但要想长期驻军,屯兵屯粮,便有赖城堡发挥效能了。“我们家族至少在这里生活了四百年了。”一位老人介绍说,祖先是戍边的军人,明时随军在此落地生根。“那时候实行屯田制,粮饷基本是自给自足,三分守城七分屯田。”他说。 然而,吉家营的军事作用没有持续太久。17世纪中叶,清军入关,明朝覆灭,北京段的长城以及周边众多城堡失去了军事意义。而由于地处交通要冲、人流密集,吉家营城堡的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演变成多民族聚落和商业据点。 营盘特色的村落布局 尽管历经风雨飘摇,每每于历史转弯处,沧桑的古堡也悄然生变。但漫步在21世纪的吉家营,间或听到鸡鸣犬吠和现代化电器发出的声音,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其建设之初的兵营之气。 城堡作为军事设施,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从而形成强大的防御性。吉家营设有东、西二门,城墙是砖石结构,中间加夯土。城周长1000米,城高7米,顶宽4米。城东门外有演武厅、点兵台、教练场等军事设施。时至今日,两座城门依然巍峨矗立,两门相当宽大,车辆进出畅通无阻,城门上的匾额还都清晰可见,上面分别有“镇远门”和“吉家营门”的题字。 “如果仔细瞧,你会发现两个城门并不对开。”一位吉姓村民告诉记者,这是出于战略的考虑。“两座城门分别对着城堡中的一条主干道,两条道平行但不相对。在战事不利时,这样的设计便于守城一方撤退。”他说。 沿着陡峭的坡路,爬上城墙,村子的全貌一览无余。与大多数村落相比,吉家营没有奉行中规中矩的布局原则。除了两条与城门直接相对的主干道之外,城堡中还存在众多依山势而建的巷道,错落有致,宽窄和朝向却很少有相同的。“街道交织成一张千变万化的大网,错落起伏。不熟悉路况和地形的外人一旦进入,很难辨别方向,更别提闯出去。”这位村民表示,如此布局是为了诱敌深入,以期在巷战中消灭敌人。 时代变迁,路在何方? 走在吉家营里宽窄不均的小路上,记者注意到,由于地处偏远,没有被过度地旅游开发,村里保存有大量风貌独特的明清风格样式的建筑,而且大部分有人居住。层次分明的街巷、卵石堆砌的裙墙、用棍子支起来的木窗、世居堡中的村民……这些元素正是吉家营的魅力所在。驻足品味,城市的喧嚣尽散,宛若置身世外。 其实,古堡并没有脱离现实,而是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痕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村里现存的老旧院落几乎没有四合院,多数都是一房一院的格局。”一位张姓村民解释说,这是在军营排房基础上圈地成院的结果,说明吉家营很早就出现了军民混居的情况。 据介绍,清朝建立之后,社会治安趋于稳定,长城地区人口渐多。吉家营城堡的军事作用进一步淡化,内部功能进一步向民居建筑方向发展。明清以后,随着居民人口的增长,居住建设不再局限于城堡内,而选择在城堡外开辟新的居住用地。“人们直接从古堡上拆城砖盖房子。”张姓村民介绍说,“围墙一部分毁于近现代的战火,其他基本上都被拆掉用来建房,因此大部分难觅其踪。完整保存下来的段落不多,只在城门两侧还有一些。” 现如今,城镇化大潮席卷中国。吉家营同全国乡村一样,青壮年大多外出工作,村里所见以老年人居多。常住人口减少,古堡日渐萧瑟,村中出现了一些无人居住的宅院,有的相当残破。“我们村今年入选了第二批传统村落。但如果只保留一些空房子,吉家营的历史就中断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吉家营人,一旦长时间离开农村,习惯了都市化的生活模式,也会排斥乡村的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在保存‘形’的同时,让‘神’延续下去呢?”一位回村省亲的村民站在破旧的老宅前,发出无尽的感慨。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