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二次拓像 关于乡土空间的再解读

2013-10-11 14:0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82|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2013年9月26日-10月1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主办的学术性展览二次拓像关于乡土空间的解读和再解读在白盒子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的内容脱胎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两位老师周宇舫和 ...

  2013年9月26日-10月1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主办的学术性展览“二次拓像——关于乡土空间的解读和再解读”在白盒子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的内容脱胎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两位老师周宇舫和何崴下乡调查后的相关研究。在他们看来,一系列关于中国乡土空间的研究正是以“拓像”为思维核心的。对于中国乡土空间的观察不在于百分之百的原型再现,更可贵的是一种阅读者的再呈现,是一种当代人对历史的解读和再创作。


雨亭

  拓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传播手段,其意义在于客体经由拓印技术,在另一种媒介上被呈现。与印刷技术不同,“拓”是客体表象的再呈现,而不是印刷所得的预设结果。拓下的不仅仅是文字内容,还有岁月的痕迹。

  自造社宋涛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在他看来,无论是中国文化中的拓像,还是西方摄影术中的呈像,都是观察者主体对被观察者客体的一种解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混入一些主观因素,客体的物象也必然会被主体的意象所扭曲,这种变化也许是显性的呈现,也许更趋近于一种隐性的态度。但正是这种扭曲才使这个过程变得具有意义,客体也在这种扭曲变形中获得了复活与新生,甚至是升华。”


土楼再造

  展览通过《覫》、《再造》、《用记录还原》、《随拓》、《一个雨亭,三个雨亭》5件作品,呈现了关于乡土空间的不同解读方法。两位核心参展人以艺术性的呈现手法,诉说着他们对于主客体关系的独特思考。

  对于周宇舫和何崴来说,带有主观性的对客体的“再呈现”即是“拓像”。从这个意义上讲,由他们主导的、学生在现场对乡土空间的记录以及之后的呈现可以被称为第一次拓像;而此次展览是对第一次拓像的再次解读,则被视为第二次拓像。从第一次拓像到第二次拓像,两位参展人不再只是“看不见的手”,而是直接的观察者,抑或更准确地说是解读者。通过他们对第一次拓像作品的再次拓像,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他们在这一系列对客体解读过程中的思想脉络,即强调观察者的主体性,忠实于物象,但又不拘泥于物象。

  作品一 《覫》

  覫,指看人和物的样子,既观察者观察的状态。如果说,土楼模型代表了对乡土文化的观察,那么脚下的黄土便是作为一种容器记录或者说是拓取大众对于观察的一种再观察。弥足珍贵的是,大众在观看过程中用一种不自知的方式留下了观察痕迹并被用土楼建造的传统手法保留了下来。而通过发掘这种不自知的参与行为,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对待乡土文化的一种新的态度和可能性。

  作品二 《用记录还原》

  中国乡土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子,在“居住的机器”概念之外,它存在的意义更多是反映在文化层面。中国乡土建筑与其说是一座构筑物,更应该说是一部纪录片,本作品正是希望用纪录片的方式来还原中国乡土建筑的本质。从这种意义上讲,影片的主体——土楼,并不是一个个体事例,它是中国乡土建筑群体记忆中的一部分。

  作品三 《再造》

  通过对土楼在建筑学上的分解和重构来解决传统与当代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功能和空间上,也体现在观念及理解上。从本质上看,土楼是生活的容器,对其进行升级和改造的过程亦可看成是对乡土建筑的回顾和反思。而在这个过程中,超越空间、从文化层面来看待和理清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则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品四 《一个雨亭,三个雨亭》

  雨亭位于广西大墟古镇内,从历史到现在都是当地人排戏、唱戏、看戏的场所。本作品借用了观念艺术的概念,用不同的方式,从最直观感性(影像),到最客观冷静(工程图),去观察和再现雨亭,意在探讨观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直觉与转义之间的关系。

  作品五 《随拓》

  中国有树碑立传的习俗,“拓”成为碑版流传的一种方式。与文字印刷不同的是,拓下的不仅仅是文字内容,还有岁月的痕迹。随手用最简单的拓印方法,传达出痕迹本身,文本只是视觉背景。随行随拓,将岁月与事件的痕迹挪移至“别处”,与“别人”相遭遇,留着原物在风雨中继续将文本风化为痕迹。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